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中“理性”的对比(3)
(2008-12-12 21:28: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比较文学 |
启蒙主义时期的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民主的思想,我们的教科书一直把启蒙运动看作是反封建的运动,认为矛头指向的是封建阶级。但事实上,启蒙主义体现和倡导的民主的思想,是针对一切压迫者的,是针对一切不平等的制度的。它的精神核心是对于平等的要求,这种精神要素已经超越了启蒙主义盛行的那个时代。可以说,这是一种平等理性,甚至是一种平民理性。
三、理性来源的区别
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启蒙主义的来源也不相同。人文主义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谓复兴,就是人文主义文学掀起了希腊文学以后的一次文学高潮。1453年,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带着古代的手抄本逃到意大利,使古代文明被重新发现和重视。人文主义文学作家提倡希腊古典文化,研究推广古典名著。其中彼特拉克还收集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抄本。希腊、罗马文学和中世纪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反差。和基督教文化相比,希腊、罗马的文化更强调人的力量,更注重人的生活记录。可以说,希腊、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来源。
新古典主义文学并没有更新的理性来源,它仍旧和希腊、罗马的文学脱不了关系,古典主义文学的作者们以希腊罗马的文学为典范,这一定程度上是文艺复兴的影响。只是,当时法国的王权达到顶峰,沙龙文学成为上层精神和文化的中心,新古典主义文学就生长在这样的温床上,也就充溢着贵族的气息,充满了对等级和王权的认同。在这样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文主义对个人的强调与等级和民族国家发生矛盾,于是,克制个人情欲的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就发展了起来。这是人文主义理性的受挫同时也是发展。
启蒙主义的理性来源要追溯到中国。当时,天主教内部一场关于中国的礼仪之争引起长达百年之久辩论,参与这场争论的有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启蒙思想家。这使中国的思想资料进入欧洲学者的视线。启蒙主义的思想家们对这个东方文明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伏尔泰曾经说:“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了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学者们对启蒙主义与中国的思想渊源关系早就有文章叙述。启蒙思想家至少从四个方面吸收了来自中国的思想资料[5],这里不一一罗列。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崇尚的“理性”等概念实际上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密切。伏尔泰称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指的就是中国人把万物的本原看作是“理”,没有超验和神奇的意味。虽然现在不少学者把这个看作中国思想元素中的缺陷,但是,对于启蒙主义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注
[1]汉默顿《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394页
[4]布瓦洛《诗的艺术》第一章
[5]参看沈定平《中国古代思想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
——由20060502895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