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2022-03-23 11:41:08)
标签:

美国文学

欧亨利

伊壁鸠鲁

分类: 译文有感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伊壁鸠鲁和享乐主义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有章节中可以说“伊壁鸠鲁学派”这一章节会最有趣了。伊壁鸠鲁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伊壁鸠鲁想必是个如李白般的酒仙,却比李白更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哲学理论一般枯燥无味,伊壁鸠鲁的理论却或有美酒的芬芳,像诗歌和音乐一样令人陶醉。

罗素把西方哲学史分成三部分: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现代哲学,“伊壁鸠鲁派”当然属古代哲学。对古代哲学有贡献的都是希腊哲学家,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巨头为最。直到亚里士多德,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很入世的。古希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哲学家们都有一股乐观向上的情绪。他们觉得自己和社会和谐一体,自己的思想在推动社会向前,他们的哲学思想处处流露出这种主人翁心态。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后来古希腊的city state开始走下坡路,雅典先被斯巴达打败,之后整个希腊地区都被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征服,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哲学家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认为聪明过人,对社会问题洞若观火,众人皆醉我独醒。但大环境恶劣,他们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袖手旁观,目睹身边的世界土崩瓦解。他们开始用一种幽怨无奈的眼光看人生,兴趣也从经邦济世变成了个人的美德和救赎,正如罗素所说,“They no longer asked: how can men create a good State? They asked instead: how can men be virtuous in a wicked world, or happy in a world of suffering? ”这样的时代,自然催生了犬儒学派、怀疑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主义等比较阴柔颓废的哲学流派。

但伊壁鸠鲁本人和他的学说都跟我想象的不同。一个提倡享乐主义的人,一定是个声色犬马、及时行乐的花花公子,至少也要有健康的胃口享受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快乐吧?但伊壁鸠鲁一辈子病病歪歪,很少有几日不受病痛困扰,老实说,很难想像这个享乐主义的鼻祖都享过些什么乐。伊壁鸠鲁和追随者们生活也很简朴,因为理念,也因为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他们平时赖以为生的食物是面包和水,但他们心满意足,没有一句抱怨:“I am thrilled with pleasure in the body, when I live on bread and waterand I spit upon luxurious pleasures not for their own sake, but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ces that follow them.”病魔缠身,以面包和水为生,还藐视奢侈的享受,这个人真的创立了享乐主义?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但伊壁鸠鲁确实是大名鼎鼎的享乐主义的创始者,他的名字几千年来也一直是享乐的代名词,那么他的学说一定极力主张感官享受?又猜错了。跟当时很多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最喜欢的是内心的安宁。一种身体没有痛苦、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是他心目中最大的快乐。快乐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伊壁鸠鲁对肉体的快乐是喜欢的,比如他对美食很推崇,the beginning and root of all good is the pleasure of the stomach,但他觉得精神的快乐自有它独特的优势。精神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体会和欣赏。肉体快乐与否,常常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伊壁鸠鲁经常胃痛,那么他就不得不忍受这个困扰;如果没有美味的奶酪,便只能以寡淡无味的水和面包果腹。但精神上的快乐我们却可以有所支配。比方说,如果我们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肉体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上,我们精神上就可以多一些快乐。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伊壁鸠鲁还把快乐分成动态的快乐(dynamic pleasure)和静态的快乐(static pleasure),也可以说是主动、积极的快乐和被动、消极的快乐(active vs. passive)。动态的快乐就是去满足一种通常与痛苦相伴的欲望,静态的快乐则是在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平衡。还是举伊壁鸠鲁喜欢的饮食的例子。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狼吞虎咽地消除饥饿感时,体验的是动态的快乐;一个人酒足饭饱后坐在桌边喝茶消食,体验的则是静态的快乐。在这两种快乐中,伊壁鸠鲁认为追求第二种比较明智,因为它纯净,不必依赖痛苦刺激出来的欲望。

伊壁鸠鲁爱快乐,但他更爱没有痛苦,他真正想要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和平衡。因为这个原则,他对追求名利是不屑的,因为这种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痛苦;他反对宗教,因为他认为死亡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宗教却挑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他最钟情友谊。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由此看来,以后不要再动不动自称享乐主义者——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享乐主义。伊壁鸠鲁不是李白,却有点像病歪歪的李贺。世人以为伊壁鸠鲁主义就是吃喝玩乐、颓废腐朽,真是冤枉和误解了他。当然,把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当人生目标,确实有不思进取之嫌,那些对伊壁鸠鲁不以为然甚或口诛笔伐的人也不全是空穴来风。爱因斯坦说,I have never looked upon ease and happiness as ends in themselves -- this critical basis I call the ideal of a pigsty(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其抱负和理想显然比伊壁鸠鲁要高出一头。但追求一点享乐,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总比得忧郁症强。所以也不要小看谨慎、平衡、宁静这些伊壁鸠鲁对个人修为提出的小目标。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了不起的人生成就。

 

 

伊壁鸠鲁:学会欣赏快乐,忽略痛苦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思想是直接面对人间的幸福问题,而且浅显易懂。

他在雅典建立了花园学派,在庭院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也选择科学,因为科学能破除迷信,这是他期待了解科学的唯一动机。

今天介绍下这位“带给人快乐的哲学家”的思想: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1.友谊是最可靠的快乐

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能够有三五知己,实在是一大乐事。

好友甚至比家人更可贵,因为能够陶冶你的情操,增加内心愉悦,更加和你志同道合。那是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欣赏,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交情,刘备,关羽与张飞之间的手足之情。

当然,友谊在伊壁鸠鲁的脑海中,是因为他能给我们提供帮助,这又有一点功利主义,所谓“出外靠朋友”而已。现在有些富豪之间,搞个商会,经常见面聚会,这表面上也是一种友谊,其实是强强联合,背后是带有商业目的。

2.不要在政治和感情上纠缠

陷入政治和感情,必然有很多头疼的人事问题需要处理;也就是“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

当然有些人天生能说会道,天生擅长处理关系,做到游刃有余,也很轻轻松松。

但毫无疑问,这确实也需要一点天赋,这样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甚至会社恐,为了适应社会,专门去学习人际关系,却还是搞得跌跌撞撞。

干脆有这么一类人,避开这些麻烦事儿,崇尚独身主义;得以发现内在的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于此,也把小日子搞得红红火火。

没有机会结婚的人,养些小猫小狗,照样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又避免了吵架,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主义者不应该去参加公共生活,政府和权势对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

这个思想和中国的庄子非常一致,庄子是不愿意做官的:

庄子这老人家在濮(pú)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请他做官,对庄子说:老先生,希望您能来楚国做官。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问一下: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做一只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的乌龟。

3.不要结婚生子,这样就没有亲人去世的痛苦

这当然给单身主义者,尚未结婚的大龄青年,提供了坚定的内心支持;能够结婚固然很不错,有希望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其实只是一个人也非常好,最大好处不会有感情上的纠葛,不会有生离死别的烦恼,不会有家庭利益的纠缠;更不会有负担,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是多么自在,随时随刻来一场所走就走的旅行。

伊壁鸠鲁甚至认为婚姻和子女会让人对哲学变得不严肃。

有了家业,势必无法集中精力在哲学问题上;有多少人结婚之后,家庭的琐事占据了一生时间,变得没有自我的存在。

托尔斯泰的妻子,甚至喜欢翻阅他的私人日记,老人实在忍无可忍;在晚年愤然离家出走,只是为了避开妻子,最终却一个人死在了车站。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4.学会欣赏快乐,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时间很长,就得依靠心灵的训练只去想那些让人快乐的事情

大脑中应该常常播放快乐的画面,一旦有消极思想出现,应该立刻喊停,立即消除。当然这是需要经过训练的,可能一开始不适应,但长期坚持下去,慢慢减少各种烦恼,在积累到一定年龄之后,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并不是不再碰到困难,而是发生困难的时候,始终不当一回事儿,不影响自己的内心世界。

5.病痛始终伴随着伊壁鸠鲁,他学会了 忍受,不去抱怨

这其实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经历痛苦的时候,言行务必始终向着阳光积极的那一面,才会使得自己慢慢好起来。

身体已经在困境之中了,内心不能陷入进去。

伊壁鸠鲁认为心灵上的快乐可以控制;心灵是心灵,身体是身体;心灵可以不受身体影响,心灵可以不被其他事情妨碍。

6.不要贪图吃喝,以免肠胃出问题

这个有胃病的人,最有感触,所谓的美食吃下去,其实是遭罪,消化不了;伊壁鸠鲁只选择面包和水作为食物。生活非常简单,不因为吃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因为吃搞得身体难受。

译文札记(662):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三)
 

诗人卢克莱修将伊壁鸠鲁的学说写成了诗,这也弥补了伊壁鸠鲁三百卷著作失传的遗憾。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通过论辨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哲学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应该直接给人带来快乐。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常常翻阅伊壁鸠鲁的书,让心情更愉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