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文有感(六十二):扉页上的名家名言

(2017-09-14 21:29:58)
标签:

翻译

教育

文学

谢尔顿

杂谈

分类: 译文有感

扉页上的名家名言

 

开始读西德尼·谢尔顿的《Master of the Game》。原本是想过些日子再开始的,但19号台风逼近海南,昨天下了半天的雨,今天一早起来又是风又是雨的,看来出门无望,只得老老实实坐在家中拿着书看了起来。无聊的时候,能有这么一件事做做,也挺好的。

然而还没进入正题,扉页上的两段话就让我头大了。

 

原文:

And hence one master-passion in the breast,

Like Aarons serpent, swallows up the rest.

----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Man, Epistle II

 

Diamonds resist blows to such an extent that an iron hammer may be split in two and even the anvil itself may be displaced. This invincible force, which defies Natures two most violent forces, iron and fire, can be broken by rams blood. But it must be steeped in blood that is fresh and warm and, even so, many blows are needed.

---- Pliny the Elder

 

《译林》版译文:

于是胸中产生一种激情,它主宰全身心,

像亚伦的一条蛇,吞噬其他一切。

——亚历山大·蒲柏,《人论》

 

钻石抗击强度很高,可使铁锤一分为二,甚至铁砧本身也要替换。钻石坚不可摧,大自然的最猛烈的两种暴力铁与火对它都无可奈何,然而公羊血却能破坏它。但钻石必须浸在新鲜热血之中,即使如此也还需要多加锤打。

——老普林尼

 

我的译文:

于是胸中产生一股主宰全身心的激情,

像亚伦杖上之蛇,吞噬其他一切。

——亚历山大·蒲柏,《人论》,书信(II

 

钻石足以经受千锤百击,能使铁锤裂为两半,甚至铁砧本身也退避三舍。钻石坚不可摧,它经受得住大自然最凶猛的两种暴力——铁与火的考验;然而却能被公羊血化解。当然,钻石必须浸泡在新鲜的热血之中,即使如此,还得需要多次加以锤打。

——老普林尼

 

说明:

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蒲柏,1688522日 出生于伦敦,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文学批评家,杰出的启蒙主义者。他推动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发展。他的代表作有:《夺发记》、《愚人志》、《人论》等,还曾经给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写了著名的墓志铭: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之中。

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蒲柏画像

 Essay on Man:《人论》,为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名篇诗体作品。最早中译为李提摩太与任延旭合译的《天伦诗》,于1898年问世。李提摩太称其为“词旨深远”,“专咏天人相关之妙理”的《天伦诗》,决定将其“翻成华文藉制中国当世诸大文坛”,一则使中国读者“俾知泰西亦有诗学”,再则使其“因文见道,同心救世”。蒲柏30年代计划写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但只完成一部序论,由四篇书信构成其主体的内容。《人论》是18世纪文化上一个里程碑,因为这篇哲理诗体现了当时的宇宙观,神学观和道德观。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借助于语言,人类构建了一个超出于其生存环境的符号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如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就是符号功能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符号创造了一个脱离于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而亚历山大·蒲柏《人论》却给人一个属于灵魂的世界!

在《人论》的书信(II)中,讨论了作为个人的人的本性与处境,他很可悲,处于中间的地位,既是神又是兽,既有灵又有肉。激情是自爱的方式,只要是理智的激情,就是健康的,每个人都应满足自己的命运。

 

老普林尼画像

Pliny the Elder: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生于公元23(一说24年),卒于公元79年,世称老普林尼(与其养子小普林尼相区别),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以其所著《自然史》(也译为《博物志》)一书著称。普林尼一生写作了7部书,6部已经散失,只存片断,仅有37卷《自然史》广为流传。

全书记叙了近两万种物和事。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卫生、交通运输、语言文字、物理化学、绘画雕刻等方面。在《自然史》的写作过程中,普林尼总共参考了146位罗马作家和327位非罗马作家的著作,从2,000部书中摘引了大量的材料。他按引的主要作者即有100人。他的这部堪称百科全书的巨著是他多年勤奋读书的结晶。这部书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已经散失的古代资料,提供了了解古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史料。


the anvil itself may be displaced:(displace:替代,取代,置换;)就连铁砧本身也要替换掉;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是最硬的物质。它比硬度为9的刚玉的绝对硬度大100倍,比硬度为7的水晶(即石英)大1000倍。我们列一些常见物质的摩氏硬度:小刀 5.5,玻璃 5.5 -6,钢锉 6.5,石英(Quartz) 7。足见钻石之硬了吧。

因此用铁锤和铁砧来加工钻石,是不是有点可笑?但钻石还是可以加工的,因为它的硬度具有方向性,可以顺着它硬度较小的方向进行切割,做成人们所喜爱的钻石首饰。

当然,在老普林尼那个时代,人们(包括老普林尼自己)还没有这种明确的意识,还相信公羊血之类的巫术,即使千锤百炼,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那么,钻石为什么会那么珍贵呢?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作为宝石,必须具备美丽、耐久和稀少这三大要素。钻石是唯一一种集最高硬度,强折射率和高色散于一体的宝石品种,胜于其它一切宝石。因此自古以来,钻石一直被人类视为权力、威严、地位和富贵、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钻石矿床的探寻往往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和劳动,耗资巨大。如原苏联西伯利亚原生金刚石矿床的探寻,从1913年开始,历经18年才得以发现;博茨瓦纳的“欧拉”原生矿床,耗资3200万美元,历经12年才挖掘出来。世界金刚石矿床的数量,如果与铁、铜和金矿数量相比的话,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在开采出的金刚石中,平均只有20%达到宝石级,而其余80%只能用于工业。但这 20%宝石级金刚石的价值却相当于80%工业金刚石的5倍之多。世界金刚石年产量约为10000万克拉,宝石级约为1500万克拉,而加工成钻石的约为400万克拉(相当于800千克)。有人粗略统计发现,要得到1克拉(0.2克)已打磨好的钻石,需要挖掘约250吨矿石!

钻石矿床的开采,可以说是一件规模巨大,却又细心备至的工作。开采过程中,既需充分开采含有钻石的矿石,又要确保矿石中钻石原石颗粒完好无损。开采不当会导致经济的巨大损失。不论是露天开采,还是地下挖掘,都是一项声势和场面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开采出的矿石经精心破碎和分选后,并不像其它金属矿床一样,可以立即投入大批量的冶炼,而是要对每一粒钻石毛坯进行逐粒精心细致的分析,才能确定下切磨方案,以确保其重量、净度和款式。这往往需要对钻石本身物理光学性质有充分了解、经验相当丰富的人员来进行。一般步骤是:设计标线、劈钻、锯钻、车钻、磨钻、清洗分级。而这每一步骤中还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小程序。每一小步都需要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就拿世界之最的库利南钻石来说,原石重3106克拉,三个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时,共耗时8个月,才将它分割成4颗大钻和101颗小钻。有些世界著名钻石的加工,往往仅设计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1—2年的时间。

钻石是碳原子在高温高压下堆积形成,硬度极高,常温下不会变质。所以作为恒久的象征。但它的化学成份就同我们取暖和吃火锅时燃烧用的木炭一样——“C”;你要是有钻石千万不要放在火里烧!否则会产生温室气体(说白了就是二氧化碳),而你的钻石也就消失了。

所以对钻石的加工只能是切割、磨研,没有“炼”之一说。

老普林尼的“This invincible force, which defies Nature's two most violent forces, iron and fire……”,看来有点玄。对付“铁”,钻石当然是不屑一顾;而对于“火”,钻石却是怕得要死。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老普林尼的作品中存在着不少的谬误之处。大多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造成的。例如他说中国的丝是一种在树上结成的绒,采下来以后要经过漂洗、晾晒而成。当时没有罗马人到过中国,更谈不上曾有罗马人看到过丝的生产过程。因此,他的书中出现达样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谢尔顿引用这两段话的用意,从字面上理解,一是欲火如蛇,它会吞噬一切;二是哪怕是最硬的东西,也有软弱之处。

“退避三舍”那个地方开始是用了“甘拜下风”一词,后来觉得“退避三舍”的意思与“be displaced”更接近一些。

但因为还没有读下文,这两段话与本书内容有何关联,只得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了。到那时,译文估计还得作修改。

《译林》版的译文是直译,第一段与“诗”相去太远;第二段似乎也太直白。不知他们借用的是谁的译本,说不定是出自大家之手呢。多有冒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