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5d3527b8ta82bfa901daf&690
   
近来,翻阅唐诗,读到了李颀的《听董大弹胡茄兼寄语弄房给事》:“蔡女昔造胡茄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品着这名篇佳句,蔡文姬,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才女、文学家,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又一次鲜活的走到了我的面前。
   
年青时,读文姬的故事,看文姬的影剧,除了感叹她的悲苦际遇和多舛命运外,更多的是仰慕她的才学,折服于她的文学贡献。她创作的《胡茄十八拍》和《悲愤诗》,我虽不能解,却深知其文学价值。特别是《悲愤诗》,它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其“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的格调,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体。
   
一个封建时代的区区弱女,在饱经“一生三嫁”、“被虏匈奴”、“文姬归汉”的生死煎熬中,竟能释放出如此的才情和贡献,不由我顶礼膜拜,敬仰万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历了些世事沧桑和情感体悟之后,今天,再读文姬,似乎对“文姬为董祀求情”的故事多了些关注。
   
文姬被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后,经曹操授意,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一年后,董祀犯了死罪,被曹操下了斩首令。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文姬闻之,不顾嫌隙,“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跪在堂上,苦苦地哀求曹操网开一面。起初,曹操不允,后来,看到文姬的惨相,心中不忍,又念及昔日与其父蔡邕的交情,终于赦免了董祀。
   
董祀是文姬的丈夫,文姬不顾一切为夫求情,乍看起来,实属正常。其实,其中显现的更多的是文姬的豁达宽厚和善解夫意之亮品。
   
董祀与文姬成婚之时,董祀20余岁,正值鼎盛年华,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而文姬虽也才貌出众,可时年已过“而立”,饱经离乱忧伤,董祀已是她的第三嫁,可谓残花败柳之身;加之刚从匈奴归来,日夜思念她的两个胡地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董祀对这桩婚姻自然是十二分的不称意,但迫于丞相之威,只能免为其难地接纳。所以,他们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和协,董祀对文姬的态度不言而喻。
   
董祀的心思,文姬当然明白,而且她还知道,董祀所以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文姬深解董祀之苦衷,她毫不在意董祀对她的冷漠之态,她卯足了劲,为丈夫开脱,终于救得董祀一命。
   
从此,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文姬重新评估。后来,夫妻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前去探望过他们。
   
文姬为重祀求情一事,自古评说不一。今天,重温这段佳话,给我的启迪和感悟是:人生在世,当遭受委曲、不公,甚至是情感伤害时,应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多从当时的背景和环境中寻找原由,唯其如此,才能做到达观与释怀,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33EN00SIGG.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