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昌奎案云南高院解释软弱无力

(2011-07-07 14:31:57)
标签:

云南高院

李昌奎

司法乱象

徇私舞弊

杂谈

李昌奎案云南高院解释软弱无力

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了云南高院高院副院长赵建生、副院长田成有、刑四庭庭长赵林对网络上关于李昌奎二审改判死缓案质疑的回应和探讨,感到云南高院的解释软弱无力,难以服人,这种解释其实是多余的,还不如在审查之后谨慎通报审查结论。

第一,关于该案“高院判决程序合法,不存在徇私舞弊”的结论是不是下得有些过早了。在本案被质疑仅有几天之后,对于案件的审查尚没有结论之前,马上先抛出来“程序合法,不存在徇私舞弊”的解释,是不是有些此地无银之嫌。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徇私舞弊,应当与案件的审查结论一并出来,才可以服人。我们可以相信云南高院解释该案经过了审判委员会,可以相信经过了一些合法程序,但是该案判决结论如此受到大众质疑,是不是应该审查所有的程序,只有在审查程序之后再得出结论。云南高院仅以走过了这些合法程序就得出了程序合法、不存在徇私舞弊的结论,是不是对大众质疑过于轻视了。

第二,云南高院提出本案不存在徇私舞弊的解释之一是“李昌奎家住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更没有什么“背景”,还被害人的钱都很困难,更不可能来行贿法官。”这有些偷换概念之嫌,因为徇私舞弊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法官受贿,也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私情,这种私情或者不是来自于罪犯,也许来自于其他,这种简单推理答复民众质疑,不如不答复。再说了,罪犯家里困难就不可能行贿也不是必然的结论,是否有行贿在审查之后可以将明确结论告知天下,比这种急于表白效果要好得多。可以相信法官是因为执法理念不同的判决,但是这种结论应当是排除了其他非法因素之后确定的,不是案件审查没有结论之前告知的。

第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的基本原则,法官的执法理念不能成为违法裁判的依据。云南高院解释“李昌奎案属民间矛盾,社会危害相对较小”,是非常失去专业水准的解释,尤其是赵建生所举的例子,小偷盗窃杀一人比男的杀死自己妻子及岳母社会危害性大的,更是让人对于社会危害性的理解没有了标准。法律以道德为基础,杀亲两人与盗窃杀一人,怎么能够是社会危害性较轻?

第四,罪犯把王家红打晕强奸后杀,将尸体拖至屋内,既有恶劣杀人行为,更有脱逃罪责行动,将三岁小孩摔死,应当解释为害怕小孩说出他的杀人罪行,是完全的杀人灭口行为。二审作为高院,为什么没有将罪犯杀人的行为进行解剖,仅以自首判处死缓,是对犯罪事实认定不清的表现。

第五,本案根本没有获得受害人亲属的谅解,没有判处死缓的事实、情感基础,云南高院的判决就是出卖法律。

第六,赵建生说,你杀了他,他的家人又来杀你,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说法从一个高院副院长嘴里说出来,太让百姓意外了。罪犯依法被司法机关判处了死刑,怎么能是受害人杀了罪犯?赵副院长对刑事审判的认识水平如此之深,另我们汗颜。

第七,“赵建生说,这是由我国的司法制度决定的,判决书的书写是概括式的,法官不能自由发挥。因为我们是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有些法官的一个判决,跟一本书一样’。他说,在西方,对案件判决的依据除了法律外还有‘法官的良知’,因此,法官要写清楚他的良知给公众看。反过来,他们选任的法官一般都很有威望,对法官的保护制度也很完善,所以,法官可以在判决上可以自由发挥。而‘我们的司法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赵副院长的这些解释,明显是拉大旗作虎皮,本来云南高院一起具体刑事案件的判决是否得当的问题,用中国司法制度来当将,难道在中国现有的司法制度下,就可以允许法官糊涂判案吗?

第八,庭长赵林拉来的案例与本案相差多大,难道自己作为庭长看不出来吗?1、受害人取笑彭某,本案受害人和那个三岁的小孩王家红取笑李昌奎了吗?2、彭某杀了一人,本案强奸、杀了两人,其中一人是三岁的孩子。3、彭某家人贷款给受害人赔偿了,家属下跪愿意给受害人家里做女儿,本案有赔偿吗?有人愿意给受害人家里做女儿吗?4、受害人家属受到彭某家人的诚意感动,写了“谅解书”,本案有谅解书吗?5、彭某家人慰问了受害人,本案有慰问吗? 庭长赵林如此张冠李戴的案件解释,推理不通,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到底是庭长的执法理念问题,还是执法良心问题,甚至是其他问题。

第九,最高法院要求审判工作应当案结事了,本案判决受害人不服,民众不服,能够事了嘛?只为了罪犯一家的满意,制造出民众的怨气,这是云南高院给予和谐社会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