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杂剧《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
此文已于2012年11月11日做为古代文学作业交去,请各位多指教,本人才疏学浅。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倩女离魂》又叫《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在戏曲史上素负盛名,与关汉卿的《拜月记》,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扑的《墙头马上》合称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
《倩女离魂》的剧情梗概是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作品的艺术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现实主义是元杂剧创作的主流,但也不乏积极浪漫主义的描写。
这个故事的雏形是元代杂剧家郑光祖在唐人传奇《离魂记》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的。但本剧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情节,如突出张母的门第观念:“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使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最后肯定。这是倩女忧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忧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
而在当时,封建婚姻筑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后抛却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数。
另外,这是一个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的杂剧。郑光祖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倩女爱恋的是文举本人,她不在乎有无功名,担心的倒是文举高中后别娶高门。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心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小姐一时回家”时,病中的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这两种不同的情节安排,出乎意料且大胆浪漫,预示着冲破礼教的枷锁才能获得幸福。剧中,郑光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一艺术处理,当给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以有益启迪。
二,戏剧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倩女离魂》的矛盾是建立在封建宗教伦理规范合理性下的家族利益和男女婚恋的冲突中,矛盾的主体是老夫人和倩女,一个想光耀门庭,一个想马上洞房花烛。而倩女的灵魂和肉体的不同表现,更突出了在传统理论和价值观念这枷锁下对自由的向往。
三,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
《倩女离魂》辞藻俊美,刻划人物细致入微。如第一节中,倩女的出场就表现出其倔强的性格特征。
【仙吕·赏花时】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云雨墙。
【么篇】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
她对门第观念的阻婚产生极大的忧愁,母亲的阻挠和文举的功名路都使她不安。她不要富贵,只要两个人相亲相爱。可倔强的性格令她只能在思念中挣扎。
四,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曲辞婉约也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比美。如第一折倩女的伤感:
【仙吕点绛唇】“捱彻良宵,飒然惊觉,纱窗晓。落叶萧萧,满地无人扫”。
【混江龙】“可正是暮秋天道,尽收拾心事上眉稍。镜台儿何曾览照,绣针儿不待拈着。常恨夜坐窗前烛影昏,一任晚妆楼上月儿高。俺本是乘鸾艳质,他须有中雀丰标;苦被煞尊堂间阻,争把俺情义轻抛。空误了幽期密约,虚过了月夕花朝。无缘配合,有分煎熬。情默默难解自无聊,病恹恹则怕娘知道。窥之远,天宽地窄;染之重,梦断魂劳。”
这两段唱辞把倩女的伤感愁情和天气环境连在一起,同时把复杂但饱受折磨的爱情向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文辞的优美和达意令人折服。而倩女似乎比崔莺莺更加大胆强烈渴望爱情和要去追求爱情。
又如第三折《普乐天》 :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扬花陌上,趁春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少年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籍。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词曲抒情气息浓厚,景物和情绪融合在一起,动人心魄,委婉绚丽。
此外,用躯体和魂魄分离的大胆想象,表现了一个大家闺秀的双重人格,一方面,谨小慎微,恪守闺女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大胆泼辣,无拘无束,勇敢地追随爱情而去,热烈地投入心爱人的怀抱而不顾名分。这种双重人格,在封建礼教的藩篱下,实际上道出了不少青年女子的心声。但大多数人敢想而不敢行,所以,才使此剧获得空前成功。
另外,《倩女离魂》的爱情观仍可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世俗爱情观的丑陋和残酷,让人不禁深思。
参考资料:(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