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桥畔的黄宾虹塑像
 (2009-06-20 00:53:53)
	
			
					(2009-06-20 00:53:53)		| 标签: 书法塑像书画大师安徽歙县黄宾虹 | 分类: 翰墨心情 | 
 
“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郁达夫的这两句诗真是说得太好了。杭州如若没有了苏东坡,没有了白居易,没有了柳永,没有了林和靖,没有了岳飞,没有了秋瑾……那么她还有现在这般魅力吗?
 
但是他们毕竟距我们有些久远了,文化是需要积累的,文化是需要更新的,于是在西冷桥通往苏堤的一条小径上,便有了黄宾虹的全身青铜塑像。
 
黄宾虹先生是我所景仰的书画大师。十多年前我出差到南方,刚到汕头,见一家小书店中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合出的《黄宾虹画集》,便欲买下。同事们劝说行程还长,将不堪重负,但我一意孤行,竟毫不犹豫地买下,结果这厚厚的一册书本添加在我的行囊中,随我“上天入地”,碾转厦门、广州、珠海、深圳等地,一时被同事传为笑谈。还有一次在黄宾虹的老家安徽歙县潭渡村,本欲拜谒先生故居,终因暮霭四合,未能如愿。前些年上杭州,好象坐在车上,蓦然回首,看到有黄宾虹先生故居的字样,终因人多不便,失之交臂。
 
凭着印象,我终于在西湖北岸的栖霞岭下找到了“黄宾虹纪念室”,又是空寂无人,甚至连管理员都未曾见到。庭院中是一尊老先生的石像,掩映在枫树、五针松和稀疏的翠竹之间,神态滑稽,失之浅薄,与照片中慈祥庄严的面容格格不入。于是便匆匆瞻仰了一下他的书房和纪念室而怅然离去。
 
较之于黄宾虹纪念室的石刻雕像,座落在西泠桥与苏堤之间步行道上的黄宾虹青铜塑像则神形兼备,这不仅仅是因为质地。我想黄宾虹的塑像是配得上青铜质地的。黄宾虹书画得益于古籀金文。古文字的斑驳离陆成就了黄宾虹书法掷地有声的凝重线条和浑厚雄莽的绘画风格,他以画法入书法,以书法入画法,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是一位开宗立派的书画大师。
 
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卒于杭州。他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金华、歙县、上海、北京度过的,直到1948年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聘请他为教授时他才从北京动身到杭州,那时先生已是83岁高龄了,但他身心尤健。抵杭后友人在西湖刘庄设宴欢迎,黄宾虹酒后则舍舟徒步回寓,“同行者追随不及”。从83岁来杭,到90岁逝世,黄宾虹在杭州度过了他最后的七年时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切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所以黄宾虹一生喜游历,“北至齐鲁燕赵,南至闽粤香岛,西至川蜀,中至荆楚以及江浙之天台、雁荡、白鹤、九华、虞山、天目等诸名胜,无不踏遍其足迹。曾八上黄岳,犹感未能厌足,年近九十,定居西子湖畔,仍不时登栖霞,上葛岭,以勾画稿,步履轻健,毕生所得画稿不下万纸。”(潘天寿:《黄宾虹先生简介》)悉心体会大自然之精神。黄宾虹的青铜塑像以其面对西湖山水写生为造型,一手握笔,一手拿画稿,传神地定格了先生的笔墨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黄宾虹塑像前流连徘徊,身边游人如织。不时有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在塑像前停下来东张西望,对这个兀然站立在这里的老头心存好奇,想探个究竟。好在旁边有一块大理石上刻着先生的生平事迹,“哦一个画家”!于是便摆着各种姿势上前拍照,有的捋着他的胡须,有的倚着他的肩膀,有的挽着他的脖子,更有甚者,有两个小青年甚至将他作为拳击的靶子摆出了很“酷”的造型……面对如此场景,我选择了匆匆离开。
 
这条短短的小径,贯穿着好几个著名的景点,西泠桥畔,是钱塘名妓苏小小墓,再过来是家喻户晓的景阳岗打虎英雄武松的墓园,据说是新近修复的,接着便是书画大师黄宾虹的塑像,然后再过去就到了著名的苏堤。塑像景点的设计者也许出于美好的愿望:让这个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守候者与青楼女子、打虎英雄一道共享时誉,走进寻常百姓。但是弄巧成拙,使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存敬畏之心的人心生不快,也使九泉之下的黄宾虹先生尴尬不已……
 
黄宾虹先生青铜塑像
 
搜尽山水打草稿
 
 
 
 
大师的尴尬
 
大师的尴尬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