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印社礼赞

(2015-11-06 17:09:42)
标签:

西泠印社

吴昌硕

柏堂

华严经塔

小龙泓洞

分类: 散文

                                     

                              西 泠 印 社 礼 赞  

 

     http://s4/bmiddle/001HPaLQgy6WN4eqFhNc3&690

         刚来杭州,路过西溪湿地公园的时候,雪冰说,杭州旅游胜地有三“西”;西湖、西溪湿地公园、西泠印社。如果不去这三“西”,那将是一种遗憾。

西湖我游过,西溪我路过,就是这“西泠”,对我却十分陌生,我甚至不知那是一个怎样的好去处。

         这是一个星期天,雪冰答应和我一起逛运河庙会。但当我们到武林码头准备坐渡船赴会的时候,那里却挤满了排队上船的人,保守估计,要等待一个多小时。于是,我们临时改变了计划,雪冰打“的”把我送到西泠印社,在车上,雪冰向我简单介绍了孤山景区和西泠印社的概况,下车后,还为我拍了几张照片。因为来过多次,他便回单位去了。

       阅读简介,聆听讲解,原来,西泠印社是一个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印社”之美誉。

       西泠印社位于西湖孤山景区,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居山而建。

        经过刻有“西泠印社”的前山石门,我沿小径向上攀登,首先来到汉三老石屋。从外形看,此石屋为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建筑艺术价值极高。石屋门楣的匾额“汉三老石屋”,楷书,由冯煦于1923年书。石墙上有楹联三副。门旁中间一副为:“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另一副为“我思古人有扁斯石,其究安宅莫高匪山”。北面石柱上一联为“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据旁边一位喜好金石的先生介绍,室内藏有距今约1900多年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以及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三老”是汉代官职,此碑记录了一位“三老”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只可惜,石屋大门紧闭,无法识其真容。

 

       http://s16/bmiddle/001HPaLQgy6WN4kGmoDff&690     汉三老石屋

         怀着一丝遗憾,沿曲径继续攀登。一路芳草萋萋,翠竹摇曳,虽有些气喘,却有“更上层楼”的勇气鼓舞,不觉来到“小龙弘洞”。斯洞人工在一巨石上开凿,距今有近百年历史,由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名。洞内,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下面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洞南口东有石制奕隐遗枰,为社友金鉴遗物。金鉴喜好弈棋,制此石枰,赠与印社以作留念。西侧墙面上有王一亭画、吴昌硕题的“送子观音像”阴刻。吴昌硕题字为“行善之人善结果,赠以佳儿佛曰可,观世观人更观我。”实为王、吴二人画印唱和的最好见证。洞前,一泓碧水荡漾着岩洞倩影,金色鲤鱼争抢着旅游者投来的美食,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http://s3/mw690/001HPaLQgy6WN4v1DaOe2&690

                                                                              小龙泓洞


        穿过岩洞,眼前又展开另一幅江南园林美景,稍事欣赏,绕道来到华严经塔前。这里位于孤山山顶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点,也是印社标志性的建筑。华严经塔由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塔高20余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形象精美生动。

        http://s12/mw690/001HPaLQgy6WN4FGZTl5b&690

                                                                                       华严经塔


        在绿荫丛中穿行,在冷冽清泉前流连。亭台楼阁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匆匆走过,来到有吴昌硕题额“西泠印社”的柏堂。两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堂前两株翠柏露着挺拔风骨。入堂内,仿明家具陈于厅堂,配以木刻对联和各式绘画。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人称“西泠先贤图”,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屏风上方悬有“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曲园手书。两旁对联为“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大厅中间的两排柱子上又分别悬有两副对联,进门一侧在大门背后的为“易雨易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再后的对联为“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这里荟萃了西泠大家的金石书画精华,彰显了西泠创始者追求高雅的鹤骨风姿。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以及从第一任至第五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他们的声名,他们的业绩,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文化大典而永垂不朽!

 

       http://s5/mw690/001HPaLQgy6WN56dFHuc4&690       柏堂

         位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与西泠印社相连相属的就是“中国印学博物馆”。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建筑,重檐翘角,台楼环廊,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正门西侧矗立着一尊高4.2米的汉白玉龙钮巨印,上面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七个大字由已故西泠印社社长、著名佛学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风格独特,耳目一新。

        博物馆分历代玺印厅、流派印章厅、印材厅、印学厅、西泠印社社史厅等,厅厅都有珍宝,展品琳琅,目不暇接。历代一枚枚印玺古朴雄劲,典雅富丽,娓娓诉说着印章从诞生到发展,从发展到繁盛的历程。在流派印章厅,名家汇聚,流派纷呈。有开一代印风的文彭、何震;有以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有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有“晚晴六家”吴让之、吴昌硕、赵之谦、胡钁、徐三庚、黄牧甫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连同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已经成为各个时代印学艺术的高峰。我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大家而骄傲和自豪。

        http://s12/bmiddle/001HPaLQgy6WN5bPxp14b&690

                                                                                                 汉白玉龙钮巨印


        我是一个金石艺术的盲者,只是因为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篆刻方面的朋友,才使我产生了一种对金石艺术难以割舍的感情。今天,我终于圆了我一睹西泠风采的梦,为此十分满足,并以此文以示崇拜和礼赞。

 

http://s4/mw690/001HPaLQgy6WN5p0T8n13&690

                                                                                西泠印社里的江南园林

 

http://s14/mw690/001HPaLQgy6WN5s6jdbad&690

                                                                                华严经塔下的摩崖石刻

 

http://s9/mw690/001HPaLQgy6WN5uwsuQ68&690

                                                                              西泠印社里的江南园林

 

http://s16/mw690/001HPaLQgy6WN5ys0gfcf&690

                                                                                      印学博物馆里的印玺

 

http://s8/mw690/001HPaLQgy6WN5Q5V55d7&690

                                                                                        秋瑾塑像前留影

 

http://s11/mw690/001HPaLQgy6WN5VetqGaa&690

                                                   毗邻西泠印社的楼外楼酒店,在杭州极富盛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