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字怎么写

分类: 刨根问底 |
《汉字英雄》比赛中,要求参赛选手写出带有“巾”字旁的汉字,一位参赛选手写了一个字——http://s1/mw690/5d339a5dgx6Dnp2ge8E10&690。汉字先生
于丹教授说,
仔细观察这个正确的“帽”字,右边“冒”字的上半部,不是“曰”,而是“冃”,冂下两横与左右并不连接。“冃”读mào,在古代汉语中,它是一个象形字,像罩子一样罩着或套在器物头上,它是“冒”字的古字。而在现代汉语中,它只是一个部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这个部首下就只有三个字:冒、勖、冕。
唉呀,原来自己一直把这个字写错了。私底下也找了一些语文老师、小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写错这个字的人还不少呢。我想,之所以错是因为不了解。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帽”字的演变。
“帽”字出世得较晚,在西汉以前,并没有“帽”字,要表示“帽子”之意,一般用“冒”字,而“冒”字的最初写法是“冃”。
到了东汉,“帽”字才开始在口语中出现,渐渐地也散见于东汉的文献中,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乐府诗集·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就用上“帽”字。但是,当时的文人并不喜欢使用“帽”字,在书面上或文献中,更多的是使用“冠”字,更有不少学者、专家,他们排斥“帽”字,认为其太俗。例如: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并没有将“帽”字收入其中,只收入了“冃”。而且,他对于“冃”的注解是这样的:“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凡冃之属皆从冃。”所谓“蛮夷”,就是野蛮、不通情理的少数民族,是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帽”这种首服的排斥心理。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东汉,“帽”字用例甚少,始终无法与“冒”字、“冠”字匹敌。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同样,汉字的发展也不可阻挡的。到了两晋时期,口语中“帽”字开始了对“冠”字的替换;南北朝时期,替换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的口语中完成了“帽”对“冠”的替换。
参考资料:
《常见词“冠、帽“的演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杨明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月第3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