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曲资料】元杂剧中曲词的语言艺术

(2013-11-16 16:30:57)
标签:

诗词

文化

分类: 诗词涂鸦

元杂剧中曲词的语言艺术

熊太荣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

 

    摘要:元杂剧曲词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经验,大量吸收、加工和提炼了当时鲜活的生活语言,善于运用各种语言修辞艺术,开拓了我国文学语言的新天地,形成了既典推又质朴,既富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元杂剧;曲词;语言;艺术

    元杂剧语言是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又一座高峰,其中的曲词更是臻于完美,表现出鲜明的语言艺术特点.剧作者们自觉借鉴、吸收古典诗词的语言精华,广泛融会鲜活生动的民间口语,纯熟运用各种语言修辞艺术,谱写出一支支优美动人的曲词。这些曲词模拟人物言行惟妙惟肖,描神绘态曲尽其妙,演唱起来优美动听,是盛开在戏苑中的奇葩,在元杂剧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元杂剧的曲词善于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养料,采用情景女融和寓情于景的写法,描写剧中人物的真切感受,抒发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例如《西厢记》: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作者选取带有暮秋季节特征的景物:蔚蓝的天空,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呈现出寥寂萧瑟,令人神伤的境界,真切表现了崔莺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恨,生动地渲染了特的环境氛围,为下文的长亭送别抹上了凄美的色彩。

    剧作者们还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典诗词杂揉在一起而丝毫不显斧凿的痕迹.又如: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遥人间烦恼填胸臆,童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境井非王实甫首创,董解元《两厢记诸宫调》就有“驴鞭半袅,吟耸双肩,休问离愁轻重,问个马儿也驮不动。”之句,只因王实甫是写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必须易马为车,但写离愁之重是一样的。用马形容离愁,也非董解元的创造,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己有:“离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的比喻。李清照《武陵春》又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肺脸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诗词中载愁的“工具”多得很,但总的来说,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必须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王实甫不愧是熔炼古典诗词为己所用的大家。

    元杂剧的曲词中还大量运用方言俗语.使曲词生动活泼,质朴清新,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如《李速负荆》第二折:

    【叨叨令〕那老儿,一会家便哭哭啼啼在那茅店里,(带云)觑着山寨,宋江好恨也!(唱)他这般急张构诸的立.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叶叶在那柴门外,(带云)哭道:我那满堂娇儿也!(唱)他这般气留曲律的气,……(正未唱)那老儿一会家便闷沉沉在那酒瓮边,(带云)那老儿,拿起瓤来,揭开蒲墩,舀一抓冷酒来慢泪泪的咽了.‘唱)他这般迷留没乱的醉.那老儿,托着一片席头,便慢腾腾放在土炕上。(带云)他出的门来,看一看,又不见来,哭道,我那满堂娇儿也!(唱)他这般金留兀泳的睡,似这般过不的也么哥,似这般过不的也么哥。…

这里“急张拘诸”(焦急不安样子)、“乞留曲律”(喘不过气的样子)、“迷留没乱”(昏迷烦乱的样子),“壹留兀绿”(也作伊哩唔芦,睡不安时发出声音)都是元代的方言俗语,这些语言的运用生动地描写了李速模仿老王林失去女儿后焦急不安的心情,神情毕肖,鲜活逼真。

    元杂剧的曲词是用来歌唱的,富子强烈的音乐性,具有鲜明的旋律和节奏感。如《窦娥冤》的第三折:

    〔滚绣球〕有日月朝基悬,有兔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辫,可怎生糊突了盗筋颜渊:为善的受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支曲词押韵的都是an,读起来节奏和谐,音调激越高亢,表现出浓郁的音乐美,充分展示了窦娥的抗争精神。

    元杂剧的曲词还多用衬词,且加用的衬词大多是形容词性俗语,这就增强了曲词的形象性和表现力,细腻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鲁斋郎》的第二折:

    〔南宫〕(一枝花)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技走势}活支刺娘儿双拆散,生各扎夫妇两分离,从来有日月交性,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写奋房断送陪随,那里也洋酒,花红,缎匹?

按曲谱,

    〔南宫〕(一枝花)字数定格是五五五五四五五七七,共九句四十八字。这里虽然也是九句,但已变成了七十五字,增加了“活支刺”、“生各扎”等衬词,这样整支曲子就变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元杂剧中的曲词传情、传神、动听,雅俗共赏,王国维评价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元杂剧曲词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经验,大量吸收、加工和提炼了当时鲜活的生活语言,善于运用各种语言修辞艺术,开拓了我国文学语言的新天地,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富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语言风格,对后世的戏曲、小说、散文的语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选自《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7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