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2014-02-14 02:45:01)
标签:

中美协会员张真恺

记者香玉

人物专访

艺术人生

中国文联神州

文化

分类: 名人专访

  http://s7/bmiddle/001HOHgsty6GzflfUKac6&690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TITLE="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生活对一个画家来说,不仅要广,更重要的是深;不是浮光掠影,走马看花,而是苦苦追求,探微钩沉。著名画家张真恺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向往,在作品表现出了学院派所提倡传统、写生、创造三步曲。在他的艺术之路中,将继续追求与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子。

张真恺,面容和善,谦逊低调。学识渊博,谈吐儒雅。语调不高不低,语速不紧不慢。绘画功力深厚,艺术理论系统,文人味道十足,乃大家风范。

 

艺无止境  不断摸索

张真恺从13岁开始学画,启蒙老师是著名画家吴绶镐先生。他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吴先生的爱人和他的母亲是要好的同事,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他才有机会请吴先生指教。

张真恺天赋很好,热爱画画,画了画便寄到吴先生那里。吴先生自初就对他正统训练,严格要求,从临习古人书法、古代名画开始,于此,便开始了正式的绘画。张真恺说:“原来我也没多大理想,也不知道有浙江美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况且那个年代父母亲要求不高,有个工作就好。谁知读初中以后,就考入了温州市唯一一个专科学校,学了美术专业。一个县里60几个人考一个,我就考上了。”这是张真恺最初的艺术之路。

1985年,张真恺毕业了。受吴先生影响,他想当一个画家。之后努力考入了浙江美院首届国画专科班,读了三年。三年的学习,对他的绘画功力大增。他一直坚持创作,因其绘画水平不错,2001年,成为了温州书画院的专职画师。

所谓艺无止境。张真恺不满足自己当前的绘画水平,求知欲愈来愈强烈。2006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课程班,授教于李魁正老师;201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跟随胡明哲老师学习色彩理论课程。这些年,他在全国最顶级的艺术专业与理论院校学习,并有名师直接授教,对大多数艺术家而言,如此胆识和雄略之心难得一见。他广采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艺术道路比较顺,缘于一开始有个好老师,所谓的“第一口奶”(陆俨少语)吃的好。

在张真恺看来,社会是多元化的,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地方而不走出去,思想受到限制,创作模式单一。这几年,他一直摸索着自己的创作路子。比如研究没骨法,研究西方画法的色彩是怎样结合的等等。他的画,有水墨与工笔结合,带点儿写意性,在传统的没骨手法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一种写生。这几年,他基本走的路子,是写生与创作结合,并不是凭空创作出来的。

http://s10/mw690/001HOHgsty6GzfqPq4149&690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TITLE="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

图:张真凯作品——生生不息200 X 180 cm.tif 

 

淡妆浓抹总相宜——文人工笔画赏析

在艺术表现上,“似与不似”要求画家的创作根植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获得更高的美学价值,这正是文人画的精华。正如徐渭主张“舍形而悦影”,主张“不求形似求神韵”。张真恺也不例外。

他于创作中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采用象征的手法去描绘对象,其目的是为了表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感情。他的作品已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比较注重写生、创作、传统三种,结合古人的笔墨,加上自己的写生感悟。当然,绘画的造型功力与笔墨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在绘画上,张真恺继承宋、元绘画理念,用工笔没骨法、重彩,以及融合现代的综合材料绘画手法,在写生上一直创造自己的绘画风格,走他自己的路子。

http://s12/bmiddle/001HOHgsty6GzfxZk1Rcb&690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TITLE="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工笔画比较注重色彩,艳而不俗,且有一些古意韵味,那是比较高明的;而用的俗气了,似乎添了脂粉之气,那就是俗之又俗了。所以,要讲究一个度。但是现在工笔画,某种意义上讲,色彩这方面都往淡淡的那方面走。张真恺的工笔画,色彩相对来说很丰富,比如《秋艳之三》重彩(这种画法十分工细,纤毫毕现,亦称“工笔重彩”)、《生辉》《故园小景》《红叶白羽》《戴胜鸟之三》等;其作品注重造型、线条的如白描手法的《瓷玫瑰》《庭院一角》,以及作品《生生不息》等。另外,写意如《莲塘清趣》《黄花紫燕共迎春》等。

作品《秋艳之三》是张真恺从敦煌写生返回之后所画,某种意义上讲,他吸收了敦皇莫高窟景色绝妙之处。画中有三只蓝色喜鹊,秋叶色泽亮丽,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浪漫诱人。这让他内心感受十分强烈,怀着喜悦心情,返回后便创作了此幅地地道道的重彩,用矿物质颜色去表现那种秋天的感觉和味道。背景用重色彩,来衬托前面的色彩,即橙和蓝形成柔和的对比,朦胧美中更增添了些古意。这幅画,他画了两张,而之前所作《秋艳之二》,色彩相对较淡的,属于传统的画法。

说起写生,张真恺平时不仅去西双版纳(作品《瓷玫瑰》是在西双版纳写生的)、敦煌写生,也在临近处的一些花卉、田园里对着花花草草写生。写生的时候需把物体的结构都要搞清楚,再根据当时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理念创作。作品《吉祥利市》,以工笔为主,兼写意,三只羊喻意三羊开泰。作品《生辉》,与传统工笔不一样,如张真恺所说,“技法上是‘没骨法’,吸收了西方的理念,比如所绘玉兰花,色彩是淡淡的粉,有朦胧感。”某种意义上讲,三只鸟努力向上飞翔,喻积极向上、努力追逐,给人一种愉悦明快的感觉。

作品《故园小景》,张真恺认为当时画出来时还是比较满意的,该作品于2007年获中国画优秀奖,当时来讲是绘画界最高奖。叶子固有本色是绿、红或黄色,他按传统表现方式,把叶子画成了白色,于整个画的构成中,白色叶子和黑色小鸡,形成了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另外,绿色背景与红色的花也形成了一种对比,这是画家有意识的强调。比如说,石头上一点点蓝色,与偏橙色的花形成互补,背景和红花又形成一种乐律节奏感。某种意义上讲,传统上也是画家运用古代中图案的比较平面的做法,吸收了西方色彩理念,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古色的色彩对比。

http://s10/bmiddle/001HOHgsty6GzfJQ66da9&690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TITLE="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 作品《生生不息》。在造型上,其形象必须有意识的去概括、去提练,比如鱼宽的与圆的结合。张真恺说,整张画打算以什么主题去画,无论是以方型或圆型,都要把物象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说只讲究物象真实性,那是比较低俗的东西,包括写生也一样,不可能按照对象去画。对象只能给自己一种感受,一种启发,要根据自己的意识,再慢慢的把它提练并表现出来。

绘画创作与审美漫谈

 

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对于张真恺的作品,著名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建融评:“张真恺的写生功力,特别表现在他的线描创作中。在大幅面上以疏的、密的、长的、短的、流利的、顿挫的线条分布出花卉掩映穿插的丛生形象,需要精湛的用笔和造型功力,既潇洒率意,又一丝不苟;既形似逼真,又神态概括。这一功力,在真恺同代的画家中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具备的。”

绘画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必须符合绘画的最基本的元素,色彩、造型、线条、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时并非表现一种真实性,而是以抒发画家的心境,创造一个画境。在张真恺看来,绘画太物象了,像照片一样没有艺术高度,肯定是不高明的。若逼真的像照片一样,某个意义上说,其实是对画家的一种贬低,正所谓“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不能像西方的一样太抽象,看不懂。艺术家作画,需把自己感受画出来、自己真实感觉提练出来。

所谓“师心不师迹”,是说学古人要学他艺术上精神本质的东西,如立意造型的匠心,驾驭笔墨的技巧等,而不是依样葫芦,亦步亦趋。技法是有继承性的,它有自身的传统,所以,学习中国画要从临摹古人画迹入手,其目的如清董棨言,“求用笔明各家之法度,论章法知各家之胸臆,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临慕古人的画法,解决基本的功夫、造型,可以体会古人的理念、意境。

对于临摹,张真恺认为,不太高明的画家是这样两种。一种人是钻进去了,就很难出的来。画的像古人一样,但毕竟是一种临摹,没有个人的思想和体会融入进去。我觉得这种画太腐败,在历史上是留不下来的。另一种人,画出来的画,说很像某某古人一样,这说明他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比如古人坐马车,我们坐飞机,感受肯定不一样。古人那种味道、意境、诗情画意、韵味需要传承。但画家的画要赋予时代性,风格上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http://s9/bmiddle/001HOHgsty6GzfNcTDae8&690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TITLE="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历史上的文人画如苏轼、欧阳修、沈括、黄庭坚等,从重神似、求常理(客观事物与绘画本身的规律性)提倡诗情画意、寓意抒情。张真恺说,“花鸟创作讲究情趣。中国的文人画,主要体现个人情趣上,有些画家理论上一套一套的,没有情趣,也是不行的。”另外,他认为,中国的绘画界把绘画分的太细,有时画工笔的不画写意,画写意的不画工笔,画人物的不画花鸟。古人是贯通的,我们反而把它分的越来越细,其实对艺术的融合发展十分不利。虽然,我们人的一生精力有限,需专攻一项,但不能太局限。画法贯通了以后,才更能表现自我。

怎样才能创作满意的作品?张真恺认为,画好中国画的首要条件是造型,主要是依靠线条。画家不仅用线条去画轮廓,也用它去表现质感、明暗、情调,以及画家的个性与感情;而且中国画的线条还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比如他自己在创作当中,相比之前,画出来时感觉会有点点进步,有所突破了,也有一种满足感,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追求。不可能说,现在看原来作品还是很完美,只能说代表当时的水准。我们的眼界,包括自己的修养,也一直在进步。

什么样的画是好画?元代杨维祯说:“画品之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明代文征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清代王昱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张真恺的画是唯美的,给人一种祥和之气,也与他的君子之德有关。张真恺说,绘画有绘画的语言,针对个人喜好而论,美感也不一样。绘画语言和构图必须符合绘画的理念、构成等,体现个人情感。当然,好画还要具备审美性(包括笔墨、造型、构成、意境等)和时代性,画面要给人舒服的感觉,有些画乱糟糟的,一看上去就给人感觉很不舒服。

 

 

张真恺·艺术简介

 

http://s14/bmiddle/001HOHgsty6GzfTHFKJed&690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TITLE="赏今人画   读古人意——访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张真恺" />张真恺(原名张正恺),男,19674月生于温州永嘉。国画、书法师从吴绶镐、谢振瓯、王绍基、马其宽、徐家昌、林剑丹、李魁正。院。

温州书画院创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协会理事,温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93-1996年先后进修毕业于中国美术学。

2006年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

20128月参加“胡明哲教授色彩专题研究班”。

 

 

张真恺部分获奖代表作品

2005年《草木渐苞》获“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第二届徐悲鸿美术奖优秀奖

2007年《生辉》获“百花向阳浙江花鸟画特展”银奖

2007年《故园小景》获“2007年全国中国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骄阳》获“凯风和鸣——首届全国中青年花鸟画提名展”优秀奖

 

 

      本刊记者  香玉

 

   注:此文刊发于中国文联《神州》杂志(中央级/国家级)2014年2月刊“人物”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