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对孩子数“一、二、三”是一种伤害吗?
(2019-06-11 20:42:11)《孟子》开讲65天。
小时候在村里玩,几个同伴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经过一个人家的时候,大概是我们过于嘈杂,那家大人怒了,出来之后踢了我们中一个同伴的屁股。
我走在最前面,听说同伴挨踢很愤怒,想为什么不上前去给那个大人点教训,或者喊我们一同对待那个当时认为无礼的大人。
那同伴却跟我们侃侃而谈,说今天就是没穿球鞋,要是穿了球鞋.....
我在等待他说,穿了球鞋老子上前跟他玩命。
而他的结果是,要是穿了球鞋,我早就跑了,他就踢不着我了。
这人太没志气了。既软弱无能,还言语善变。自那次开始到现在,将近40年了,我一直没跟他有太多来往。因为自心底看不起他。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的意思是,人的思想不坚定就容易改变自己的语言,而语言善变之人,就是没有责任心的人。
当时自然不懂家风为何物,但一个善变、躲避、还软弱的人基本上就注定在社会底层晃荡了,这就是家风的卑贱所致。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我们一起弹玻璃球,打中一次1分钱,我把他家哥俩的1毛多钱都赢走了,最后一击他们没钱了。商定我用手指弹他们的脑门以代替每人的一分钱。待我弹完他们脑门的时候,哥俩都咧嘴哭了。不知是被我弹疼了,还是输钱后心里不痛快。
我有个学生,还没上一年级就脾气大得很。大到和每个同学都发生矛盾,嘴里喊着杀了你,眼睛里充满委屈、愤怒,还略带凶狠
。
我告诉他不可以发脾气,发脾气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同学,同时爸爸妈妈和老师也很伤心。他似乎改了一些,但还是抑制不住动辄怒吼。于是,在冬天的夜晚让他一个人站在湖边反省。他不干。待我和其他同学走远一些就听他在身后大喊:你们要回来,我知道你们要回来,我不相信你们不回来.....
通过他的语言判断,我知道他的脾气从何而来了: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娇宠的。每发一次脾气就是他的一次谈判筹码,家长担心他气坏了,有个三长两短的,就开始妥协。妥协一次,看着是和好了,实际暗中助长和培育了他的脾气。
当他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的时候,就大哭、飞速奔跑过来找我,说自己错了,下次再也不生气了。
对待孩子生气有个妙方,就是找个理由离开他。很多人生气都是生给别人看的。身边没有人基本都不会生气。再令其走过无奈和绝望的里程,孩子情商一下子就会改变和提升,也就迅速长大了。
这种孩子很会看人脸色,基本养成欺软怕硬的习惯。但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世界里没有硬,都是软。家长和老师惹不起,同学与玩伴不敢惹。于是他的语言和思想就不稳定,总会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而不管别人是不是舒服。
通过几天的接触证实了我的判断,当我把一个物品递给同学或者老师的时候,他会迅速地、不容分说地从我手里接过来,递给同学或老师。当第二次他故技重施的时候我就不让他“阴谋得逞”了。因为这是谄媚。我不能培养自己的学生这种“二传手”的致命缺陷。于是,便冷冷地看着他,说谢谢你的好意,这里暂时用上你。
与我7天的时间了,孩子的脾气改掉好多。家长几乎不敢相信,是什么神奇方法让孩子改变的?
很简单:
1、不给他生气的环境,也就是说不让他的生气得逞。
2、不给他谄媚的机会——就是说不让他的谄媚管用。
后来这孩子突飞猛进,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论语》快背下来半部了。
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很多孩子没有责任感,并不是天生下来就没有,而是责任感被糊涂地父母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宠没了、蚕食掉。
譬如数到三。
叫孩子写作业、干点活、分配点任务,不少家长喜欢数数:一、二、三......
刚开始数到一就管用,后来数到二,再后来数2.1、2.2、2.3......
数一、二、三的潜台词是:我叫你的时候你可以不必立即动身,可以给你拖沓、延缓的时间。这与《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是背离的。假若,家长数到三,孩子依然没动咋办?
估计如下选择:
1、数到三之后大喊一声,用愤怒这把杀手锏打破规则。这不跟赌博输不起了,继而搅局一样吗?你觉得这样好吗?当有一天你的怒吼也不管用呢?
2、数到三依然不动,干脆父母自己干,不指着你。嘴里嘟囔着:指不上你呀,指不上你呀......
于是,孩子觉得自己的以逸待劳可以换来胜利,就会变本加厉地做下去。
3、我听说还有的父母把手里的东西转过去以儆效尤。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迟早有一天,孩子也会把他手里的东西拽到你身上来。
咋办呢?
让孩子自己负责。
吃饭时只叫一遍,但人不动虎不吃,你不来全家都等着你,啥时来啥是吃。饭后记得把碗刷了。假若上学迟到,没必要每天叫起床十几遍,只喊一遍,晚了就不去上学了。假若全家旅游,规定好时间点,你不出门我们先走了。
很简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言语负责,对自己的思想负责,才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今天的原文是《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后一篇:历史有温度,杨议本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