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论语》】什么叫“尽善尽美”?尽善与尽美原来不是一回事!
(2018-01-28 19:09:35)《论语·八佾第三》第二十五章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云说】
先跟大家分享一组词:十全十美、白玉无瑕、无懈可击、精美绝伦,都是上等的描述,接近于极致,但这些词都不如另一个词精彩——尽善尽美。
今天我们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乐与《武》乐,都是颂歌。《韶》乐是歌颂虞舜,《武》乐是歌颂周武王。《韶》乐体现的是帝王禅让,《武》乐体现的是帝王争位,两者有显然不同的特点,也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两种不同的评价。
但更深层次的解读为: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又不止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仁”心。
“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即所谓既要“尽善”,又要“尽美”。中华美学精神坚持认为美与真、善是应当统一和能够统一的,不脱离善和真去讲美,为我们树立了至今也并未失效的区分美丑的标杆。
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与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又提出了“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他的理想中,美也并不是单纯地服从于善,仅仅是善的附庸,并不是“尽善”即等于“尽美”,或只要“尽善”,美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程度无关紧要。
相反,若只是尽美,有可能就不是尽善。如同有人长得极为好看,艺术事业极为辉煌,比如说电影明星、模特和歌手,但很多人却不善。真正善良是强者的善良,因为弱者作恶的能力不强,强者才有本领作恶。所以,一个人有钱了,出名了,当官了,仍然善良,就是真善良了。
当然,我们更希望美与善两者都要尽可能达到理想的程度。要做到尽善尽美,实属不易。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认为这应该是尽善尽美了。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