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说《论语》】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在自由的国家,法律便是国王

(2017-12-14 19:10:1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云说】

道(dao,三声):这里是引导之意,也“治理”的意思。

“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

“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要人民的思想行动,都合乎规矩,结果会怎么样呢?老百姓会“有耻且格”,既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又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循规蹈矩,那就可以知过必改,口服心服,思想行动都合乎规格了。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有人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言外之意,就是讲求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而不顾及法治。个人认为这是歪曲了孔子的意思。

似乎大众对“德治”和“法治”都存在很严重的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简单的对立二分法,以为德治就是德治,法治就是法治,非此即彼。

“法治”是“以法治国”的简称,而孔子心目中的法治是建立在道德教化之上的法治,德治与法治不是机械地谁主谁从的关系,而是德法一体,共同服务于国家管理。我经常说“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这些都是来规范合约束人的。人应该在这两条线内生活、工作和思考。犹如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乖巧懂事勤奋精进,则父母一旁守护注视就行了;可是如果孩子不明理不守规不上进,就需要管教了。

孔子所担心的是法内无德,长此以往会令人产生投机的作为。所以他强调“德”。我们上一章讲到了“为政以德”,德,就是规矩,就是规律。这种规矩是来自于内心的敬畏,并非表面做出来的样子。当然不能在众人面前有德,一个人独处无德。相反,这根本就不叫德,这是缺德。此种人甚至还不如没有文化,没有素养,没有教化的下等阶层。因为这种会装的人是隐患,大隐患!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国要求:一是对国家法不允许即为禁止,强调国家必须依法履行职能;二是对公民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强调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法治强调法在调整各种关系中的正当性。

美国作家托马斯·潘恩曾精辟地论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我国古代帝王制度,应是人治,为啥?皇上最大呗。一个完全没有制度化的政治体系,宠辱沉浮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由一个人说了算,这基本上就是灾难!

我们回来,孔子说:为什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试想,一家单位,考勤制度极其严格,打卡、指纹、刷脸,人们会因为差10秒钟没有迟到而庆幸。

我们换一种场景,您去单位开会,领导早就到了,您踩着时间点进入会场,很多人都在等您一个人,你可能会感觉不一样,为啥?羞耻心开始发生反应了。但咱们确实没迟到呀?可有很多人都比您到得早,您担心领导会认定你为不积极份子。这是什么?敬畏心发生反应了。还是羞耻心在作怪。

我们还换一种场景,讲完课后大家都别走,10点钟我们发钱,每人5万(美元),少一分钟就少发5000.您说您会迟到吗?这又是什么?是非心发生反应了。因为您知道好坏,懂得赔赚。

讲个故事:村长说我们需要很多牛奶来制作成奶酪,因此,每家每户都贡献一大杯牛奶。定在晚上10点钟到村里的新修建的牛奶赤子去送奶。有一家人想,家里也不太富裕,干脆我倒一杯清水吧,反正天黑也没人看出来。第二天早晨,他走到牛奶池一看,满满一池子都是清水。原来,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想,也不差我这一杯。

这又是什么呢?

还是是非心。

这种是非心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约束,所以就放纵了吗!此时就需要两种东西来约定:一是德,二是法。

我们继续换场景:如果今天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出了车祸,我们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为什么要有同情心呢?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朋友中博取声誉,让新闻报道,更不是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同情心便是德的内化,也叫恻隐心。

场景接着换:吃饭时是不是要让一让父母、长辈、领导?进门时是否要有个手势,请同行者先进?这叫辞让之心。人没有谦让自然不成体统。

这便是孟子所谈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德就是把这四心尽量放大,放大到合适的位置。

这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是内在的东西,外化成礼,那么人们自然就有规矩了。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没有同情心,没有羞耻心,没有谦让心,没有是非心,基本上就不是人。

那,社会上就有人没有四心,或者只有是非心。那么多作奸犯科、坑蒙拐骗,咋办?法治!或者监禁他,或者杀死他,或者明明想死就不让他死,折磨他。这就叫法律。

我们需要仁义礼智信,也需要法律来来监管。道德是生命之水,滋养人活得幸福;法律是生命之剑,震慑或利斩坏人于马下,让我们活得从容。我们头顶有一条线,叫法律,警告不要冲破;脚下有一条线,叫道德,提醒我们不能堕落。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再次提醒: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朋友们,下课。我们找心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