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更有意义———读罗素的《哲学问题》有感
杨志 48301745@qq.com
[摘要]:罗素是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问题》一书成为哲学研究者的必读之物。该书作为一本通俗性的哲学导论,为读者呈现了一条清晰明确的线索,让读者从了解什么是哲学入手,一路体会到哲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罗素;哲学问题;价值
罗素,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要探讨的是罗素的一部经典之作—《哲学问题》。《哲学问 题》是一本通俗性的哲学导论,因此,它几乎成了所有哲学学习者的必读之物。本书不像其他的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相反整部著作清澈明晰、行文流畅,尤其是最后一章节,“哲学的价值”更是让人心潮澎湃。也许你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那么《哲学问题》会让你豁然开朗,概括地说,它使我们明白了哲学就是为我们的心灵提供食粮,是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知道罗素的人,应该都知道是罗素的怀疑精神造就了这位大思想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解决他所怀疑的所有问题甚至人类的和平。罗素说:“有三种感情,单纯而无比强烈,统治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这些情感像狂风一样把我吹来吹去,让我难以捉摸,它们把我吹过痛苦的深渊,几乎达到了绝望的边缘。”罗素的三愿,纯朴却很激越,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思想的伟大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的深厚,同样也因为他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虽然现在囿于自己学识粗浅,没有能力去批判或是验证罗素的哲学思想,但从他的《哲学问题》中笔者得到了一点启示: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哲学所考虑的对象是重大的, 它的价值必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它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所不疑的各种可能性。
罗素的哲学问题是从感觉材料到客观世界,或者从感觉材料的知识到科学的知识,或者从实际到理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也是紧密地结合着的。它们都是“从——到”的问题, 而总起来说,“从”的那边是“实 际”,“到”的那边是“理论”。
罗素的《哲学问题》分为十五个章节,虽然分得很细致,但笔者认为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何谓物质”、“认识论”、“先验的知识”、“真理的知识”以及“哲学的价值”。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何谓物质
在“现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物质的性质”这三个部分中,罗素向我们解释的是:“何谓物质”。他让我们从感觉材料入手,去了解物质。虽然罗素并没有在书中确切地给“物质”下个定义,或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物质的特征性质是什么,但是却教会我们如何去分析和比较我们眼里看到的东西即感觉材料和我们平时所谓的物质。还有就是通过罗素一系列的分析和论证,让我们更明白了“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姑且不谈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问题,笔者认为罗素在书中说的有一句话非常有价值,那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承认, 我们永远都不能证明在我们自身之外和我们经验之外的那些事物的存在”,从这一点出发,贝克莱的观点对我们也是很有指导作用的,即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通情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
读完这本书,也许人们会抱怨罗素并没有说明什么,他提出的问题一个也没解决, 但笔者认为能提出问题就是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诚如罗素所言:“哲学,如果它所回答的问题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最低限度也有权问一些可以增加对世界的好奇心的问题,并且可以指出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的表面之下所潜伏着的奇异和奥妙。”
二、认识论
在“唯心主义”、“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论归纳法”这三个部分,罗素一直在讲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更具体地说,罗素一直在分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认知的事物究竟是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我们如何去认知这些事物、认知这些事物是通过我们的亲身经验还是通过描述呢、归纳法在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罗素认为如果认识一种事物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的认知就给我们有关它存在的知识,还是像上一部分所说的那样,我们经验过得,我们所感知得,才是我们真正认知的,那么照这样说,归纳法在我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就应该是有效的,但为什么归纳法却不能凭经验证明呢,归纳法难道不是我们认知的一种事物吗?在第六章的结束部分,罗素又告诉我们:凡是根据经验而告诉我们有关未曾经验过得某种事物的知识,就都是基于一种既非经验所能肯定的、又非经验所能否定的信念;所以这部分内容让人觉得很矛盾,也许这也需要哲学精神继续去探索吧。
三、先验的知识
接下来的部分是关于“先验的知识”,包括“论我们关于普遍原则的知识”、“先验的知识如何可能”、“共相的世界”、“论我们关于共相的知识”这四个部分。罗素不但承认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得出来的、被经验所形成的,同时还应该承认有些知识是先验的意思就是说要我们去考虑它的那种经验并不足以证明它,仅仅是使我们注意到我们可以无须任何经验上的证明就能表明了它的真理。“先验”一词,我们从康德那里已经有所了解,康德的先验,有心灵所固有这一因素,有认识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这一因素,也有普遍有效这一因素。罗素似乎不赞成这样的说法,罗素认为先验的命题并不是在其来源说是独立于经验而产生的,从来源说,他认为经验是因,而先验命题是果,他认为先验命题之为先验, 是因为它的正确性是不靠经验所证明,也不能为经验所推翻的。同时,罗素谈到“共相”问题,他认为我们对于共相所具有的知识是可以解决先验的知识问题的 但是这里又有些疑点:罗素向我们介绍的共相是有区别的,最简单的共相是和具体的个别的感觉材料紧密地结合着的,例如他承认“红”这一共相是和这块红布的“红”紧密地结合着的。他认为有些关系是感觉经验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关系是感觉经验得不到的,这是离感觉材料相当远的共相。例如他举出的“爱丁堡是在伦敦以北”这个命题,“在……以北”这个关系是一个共相,但是它既不是在空间之中也不在时间之中,它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的;然而, 它确实是某种东西。而得出的结果就是:我们一切有关物体的知识都是不能举出实例证明的。我们可以举出有关感觉材料的实例,但是我们确举不出实际的物体的事例。因此,我们对于物体所具备的知识,就全盘有赖于那种举不出实例证明的普遍知识的可能上。
四、真理的知识
“真理的知识”的部分包括的是接下来的三章内容:“论直观的知识”、 真理和虚妄”、“知识、错误和或然性意见”。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的理解:只要是符合实际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能指导人们进行生产实践的,被实践所检验过的,就都是真理。罗素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里的真理是要满足三个条件:真理的理论必须是那种承认有它的反面即虚妄的理论,在这方面,我们的信念理论必须有别于我们的认识理论,因为就认识而论,不必考虑任何反面;就真理和虚妄的相互关联而言,倘使没有信念,便不可能有虚妄,因而便也不可能有真理;一种信念是真理还是虚妄,永远有赖于信念本身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定。曾经的学说认为真理存在于信念和事实相符的形式之中,即真理的一致性学说:在我们的信念体系中,缺乏一致性就是虚妄的标志。而一个真理的精髓就在于构成为一个圆满的体系,也就是构成为大真理的一部分。对于这种学说, 罗素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没有理由来假定只可能有一个一致的信念体系;第二个就是在哲学里,两种敌对的假说都能够说明一切事实,这样一致性作为真理的定义就无效了,因为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只有一个一致性的体系。罗素还用了第三个证据来反驳真理的一致性,即认为“一致性”的意义是已知的,而在事实上,“一致性”却先假定了逻辑规律的真理。在论证真理问题上,罗素一直在强调“信念”,强调本能的信念之合理的权威性。他认为当一种信念和某一相联系的复杂体相适应的时候,它便是真确的;不相应的时候,它便是虚妄的。这一点也让人产生疑惑,因为信念的存在依赖于心灵,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根基呢?在这一部分中,罗素还讨论了获知哪种信念是真确的,哪种信念是虚妄的方法,就是“知识”、“错误”、“或然性意见”。我们所坚决相信的如果是真确的,就叫作知识,不论它是直觉的,还是用逻辑的方法从直观的知识推理得来的。我们所坚决相信得如果不是真确的,就叫作错误。凡是我们所坚决相信的如果它既不是知识, 又不是错误,同时我们所不坚决相信的,根据它没有最高的自明性或者不是从自 明性最高的事物而得来的,都可以叫作或然性的意见。
五、哲学的价值
最后一部分就是“哲学的价值”,这是最令人热血澎湃的部分,让我们体验到“获得”的愉悦。首先,在内容上,这一部分比较通俗易懂;再者,就是让学习哲学的人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要做些什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罗素认为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哲学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 , 和由于批判我们的成见、 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笔者很认同罗素这些观点,这样的论述很经典。另外,罗素还让我们知道了人的重要性,还有“知识方面的一切收获,都是自我的一种扩张; 通过非我之伟大,自我的界限便扩大了;通过宇宙的无限,那个冥想宇宙的心灵便分享了无限。”“只要心灵已经习惯于哲学冥想的自由和公正,便会在行动和感情的世界中保持某些同样的自由和公正。”
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知识,然而,它的价值大部分在于它那不确定性,它把人的思想从狭隘的偏见中解放出来,同时在对宇宙思索的过程中锻造了灵魂的伟大,如此种种,我们的人生能不更有意义吗!
参考文献:
[1]罗素著,何兆武译.哲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99,5.
[2]金岳霖.罗素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
[3]刘俊峰.睿智之灵——罗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
[4]J·斯科罗夫斯基著,何兆武译.罗素《哲学问题》序言.世界哲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