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撵之德的宠妃缘何沦为守陵人

(2016-03-29 21:29:31)
标签:

文化

分类: 潇妃馆

劝撵之德的宠妃缘何沦为守陵人

古来君王都爱美女,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美女也担了许多祸国殃民的罪名。但是其实君王更爱的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大抵贤妃都是来自诗书世家吧,亦或是总有那么几个君王是文采风流的。而恰恰班婕妤就是这样一个才德兼备的美女,她曾经是汉成帝刘骜的宠妃,也是一代贤妃。

班婕妤不仅仅是皇帝的妃子,更是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善诗赋,有美德。之所以如此了得,是因为她出身世家,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父亲越骑校尉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班况生三男一女,4个儿女都有上乘表现:老大班伯,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定襄太守。他精选取掾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老二班施,官拜谏大夫,以博学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老三班稚,以方直自守见称,终官延陵郎;其女儿就是著名的才女班婕妤。幼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著《汉书》)、班超和班昭。

当赵氏姐妹还未曾进宫的时候,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宠妃,没有之一,汉成帝视她亦妻亦友,常常一起谈文论道,不亦乐乎。可以说她曾经是汉成帝最离不开的人,也是后宫贤妃的典范,很是受人敬仰。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她的劝撵之德:成帝时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汉朝时期,皇帝在宫苑巡游,常乘坐一种豪华的车子,绫罗为帷幕,锦褥为坐垫,两个人在前面拖着走,称为“辇”;至如皇后妃嫔所乘坐的车子,则仅有一人牵挽。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原句是: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成理,同辇出游的意念只好暂时作罢,当时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但是当赵飞燕姐妹一入宫,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她一下子就如同被打入了冷宫一般,汉成帝成了赵氏姐妹宫中的座上宾,久久不愿离去。她的悲剧也就此拉开了帷幕:飞扬跋扈的赵氏姐妹,使得许皇后恨毒了她们,班婕妤题跋全身像无可奈何之余,想出一条下策,在孤灯寒食的寝宫中设置神坛,晨昏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也诅咒赵氏姐妹灾祸临门。事情败露以后,赵氏姐妹故意讲,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赵氏姐妹还想利用这一机会对她们的主要情敌班婕妤加以打击,糊涂的汉成帝色昏头脑,居然听信谗言。然而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地对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爱之情,特加怜惜,不予追究,并且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

经此一事之后,班婕妤怎么也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哪里经得起互相谗构、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

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婕妤悯繁华之不滋,藉秋扇以自伤,作《团扇诗》,又称《怨歌行》。陪着王太后在青灯古佛中,多少都有些孤单寂寞的惆怅,从此便给后世人创作了许多的作品出来,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宠妃没有了,有的只是一个形单形只的悲伤文学家。

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死后,葬于成帝陵中。

最后附上班婕妤的《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