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学案(含答案)
(2012-10-26 10:43:17)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学心得 |
一、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二、知识链接:
1、苏轼大致生平及评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
2、写作背景
三、课文阅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樯橹:
已而:
补充注释:
3、填空。
4、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
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
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之间,特地加上“小乔初嫁了”,是以
5、整体感知《定风波》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 )
A、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卷起千堆雪(雪花)
B、羽扇纶(lún)巾
C、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
D、一尊还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2、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有的须从“旧”的本义引申)的有( )
A、故作不良计
C、池鱼思故渊
5、下列各句中的“国”字与例句中“国”字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有( )
A、红豆生南国
C、妇人暂而免诸国
E、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6、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7、默写。
(1)乱石穿空,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莫听
(4)回首向来萧瑟处,
五、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三、课文阅读
1、2、3略
4、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
1)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2)答案: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3)答案: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4)答案:美人衬托英雄 春风得意 英气焕发 雄杰气概
5、整体感知《定风波》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练习
1、D(A项中的“雪”是比喻用法,指浪花。B项中“纶”的正确读音是“guān”。C项中“华发”意为花白的头发。)
2、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3、A B(A项中“丝竹”代指音乐;B项中“管弦”代指音乐;C项中“足下”就是指脚下;D项中“磐石”指大而厚的石头。)
4、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中的“故”是“特意”之意。)
5、A D(例句中的“国”字是“地方”的意思。A、D两项中的“国”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其他各项中“国”的意思都为“国家”。)
6、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7、(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2)千古风流人物 (3)穿林打叶声 (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拓展阅读
1、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答其中一种即可。)(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答其中一种即可。)
3、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4、答案: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