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与你密切相关的话题,改变中国家暴,可以这样去做

(2016-04-24 22:45:5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七嘴八舌
尊重原创是美德,请勿抄袭(包括但不限于摘抄、引用等),商业转载请获得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源自网络。
 据统计,我国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多数受害人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家庭弱势群体;青少年罪犯中有10%生活在家暴环境中。数据还显示,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选择报警。-数据来源《法制日报》
一个与你密切相关的话题,改变中国家暴,可以这样去做

漫画/高岳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不断推向前进,人类文明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但是,有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非常令人担忧,那就是近年来屡见大众媒体、备受人们诟病的家庭暴力现象,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过去潜藏着的社会问题将它浮出水面,然而被曝光出来的家暴现象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潜藏着或者我们还未知的家暴也许会更多,这才是更加令我们担忧的一面。

 笔者就从家暴对象为妇女、儿童、老人三个角色所带来的的危害性做一个基本透视:
 对妇女而言:它包括直接的肢体冲突和情感冷暴力两个层面。肢体暴力是对女性最直接的身体伤害,是对人生安全保障这个最基本权益的践踏,导致女性安全感散失,婚姻地位被踩踏;情感冷暴力直接导致女性情感压抑,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更给社会和谐造成不确定不稳定因子,而更为糟糕的是这样的家暴将对子女造成永生难忘的记忆和心理阻碍、心理阴影,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他们自卑,早熟,过于敏感,社交恐惧,女孩恐婚、害怕家庭、对异性缺乏安全感、易受妈妈影响学会隐忍,而这样的家暴史对男孩影响更加彻底,容易导致男孩模仿父亲的处理危机的暴力方式,从而产生极端主义思想,成为问题少年,更让人担心的是,对他以后的家庭可能会采用同样的暴力行径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死循环。 

对老人而言:父母对老人缺乏必要的关怀,甚至无视老人的晚年生活,给未成年子女留下了不孝顺父母的不良印像,这种潜移默化的现实示范很容易驻扎在孩子的心底,即便后天接受良好的社会教育,也难免在矛盾出现时,自然地受父母影响对父母、对老人够成暴力伤害。这也是一个对老人暴力过程中不知不觉影响到孩子的真实情形。

 对儿童而言:以上两点最终都会形成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但这一条是对儿童心理成长最直接的伤害,也更彻底,危害性最大。这种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暴力结果基本上两种:一、给孩子种下暴力的种子,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效仿父母的家庭暴力者;二、给孩子种下软弱、恐惧、自卑的种子,成为逆来顺受、软弱好欺、过度隐忍的被动人群,在不堪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极端主义显现,但此时可能就是悲剧上演的时候。比如,那些将孩子暴力致死的现象,人际交往中暴力抗拒争端事件等等。

 所以,家庭暴力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更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难看出,要改善中国家庭目前家暴现象的,不是光靠国家立法就能改善。一来中国人法律意识水平依旧不高,二来普法教育有限,很难落实,三来中国人普遍存有用情理法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一个情字往往就很容易将法律淡化到边缘,至少他们在行为一开始想到的很难是法,而是受情绪控制。所以,笔者在这里要讲的问题是,要有效解决中国家庭暴力现象,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意识,不再让这种家庭暴力再一代一代沿袭下去,怎么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循环现象,即所有的家暴行为都几乎与人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有什么样的暴力家庭,就很有可能滋生下一代沿袭这一家庭文化现象,采用类似的家暴行径,这种死循环一日不根除,就一日不能有效改观中国家家庭暴力现象。所以,笔者提出,有效解决中国家暴现象的出路可以从两方面解决:

 一、城镇社区、街道办组织家庭,对父母家长开展基础心理教育,像普法宣传一样做好反家暴宣传工作,设立社区家暴紧急求助电话,并采用邻里反馈机制,及早防止家暴愈演愈烈之势。同时社区、街道办与辖区派出所采取联动联防机制。

 二、将心理教育从学龄孩子抓起,把心理教育作为常规教育课程列入中国义务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心理教育辅导课程,从根本上狠抓国人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国人综合素质水平。当然,笔者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老师,但据笔者观察,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充当消防员角色,根本治不了本,不能全面普及中国人心理素质教育,更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儿童成长心理问题。

作者:旭航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心理咨询专家。

 媒体联络、合作请QQ84374247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