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90后女孩选择“离奇失踪”的启示

(2009-09-10 13:16:39)
标签:

教育

育儿

子女

过激行为

陈媛

杂谈

分类: 七嘴八舌

   一个90后女孩选择“离奇失踪”的启示

8月31日,17岁女孩陈媛从铜梁前往主城报名上学,当她在当日上午9:30和父亲最后一次通话后,离奇失踪。9月3日早上7点,陈媛在朝天门码头突然现身。三天的时间里,女孩究竟经历了什么?女孩在民警做笔录时声称自己遭到了歹徒劫持。而她的家人却是另一种说法,称陈媛离家出走,是因为害怕才撒了谎。原来,所谓的“被歹徒劫持”只是女孩编造的谎言,以蒙蔽家人,真正离家出走的原因竟然是不满意父母为她安排的美术专业。(9月5日重庆晨报)

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竟然选择离家出走,继而又离奇失踪的方式来抗拒父母为她安排的专业,以示不满。我们不禁要问,17岁的陈缓何以要用如此方法来对待父母为她安排专业的行为,她完全可以和她的父母说清楚自己并不喜欢美术专业的想法,女孩的行为是否过激了点?如果女孩的行为过激,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女孩这一过激行为呢?女孩的父母想必也是本着一番好意为子女安排专业,但女孩又为何不领“父母情”而选择“离奇失踪”呢?一则简短新闻,是否也向我们暗示了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呢?

女孩以如此方法抗拒父母为其作出的专业安排,可以肯定的是女孩并不喜欢美术专业,面对专业选择,女孩也许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17岁的女孩,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见形成的年龄阶段,已具备一定认知水平,按理说应该能够理性处理这件事情,然而确做出在常人看来属于非理性的抗拒方式,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女孩心理的脆弱和行为的过激。不难看出,这一脆弱心理和陈媛父母对其家庭教育方式多少存在一些关联。如今子女少,社会竞争又日益激烈,父母几乎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对子女关爱多一点,要求严一些,也是可以理解,但把关爱和严要求变成一味地意愿强加只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孩子在一定时候表现出腻烦心理,不是变得没有个性、心理脆弱就是反叛或表现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从这件事我们更可以看出,陈媛父母对其包办式的“操劳”或许是导致陈媛“失踪”一幕的导火索。

此外,随着子女不断成长和其认知面的拓宽,子女也会慢慢形成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此时的他们也就慢慢由听话型的“好孩子”变成好像不愿太听话的“坏孩子”了,而有些子女可能也会因为不听父母一味地安排而自责,形成在自责与为难之间自我心理拉剧的现象产生,往往也较易造成孩子过激行为现象的发生。如此一来,出现子女“不领父母情”现象便由此产生。

作为陈媛父母,很显然这种连子女选择专业的事情都要来亲手安排,一是没有充分考虑这样带给子女的感受,没有征询子女的价值认同,任凭自己感受去要求子女。也许子女在父母亲眼里永远是个孩子,这当然可以理解,有句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也经常听到子女对父母说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之类的怨言,这是一种迫切的思想独立的意识呈现,更是孩子成长的信号,理应为之鼓舞,作为父母更应给予起码的尊重。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父母在此时更多的应当是如何正确引导为主,而不是直接‘干预’到底。二是对子女的关爱过度。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反观我们的家庭可以看到,始终“抱在怀里”的孩子永远是孩子,当然难以“长大”,更不要说心理成熟和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一切了。长期在这种像陈媛父母亲这样“丝丝关爱”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难免有遇事心理承受力减弱的现象,从而促使他们选择逃避等过激行为发生。同时,因为家庭用过度的“关爱”遮挡住了孩子几乎全部生活的“骄阳”,于是乎温室里的“小花朵”也就这样被炼成了,而一旦遇上烈日和风吹雨打,这些娇嫩的花朵则会随时“夭折”,如果这样,那真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了。

所以,作为家庭,我们不应该过多营造这种“温室效应”,而应该善于发现子女身上的一些优点或兴趣倾向,再做出正确引导,而非简单的意志转移,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前不久,笔者曾接触一位企业老总,事业很成功,唯一的一个女儿去年也考上了北大。这位老总跟我讲到他女儿选择专业一事。他女儿特别喜欢历史,而这位老总在表达跟女儿不一样观点后依然和她说:爸的意见你参考,决定权在你,不管你最后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只要是你真正喜欢的,爸都永远支持你。想想这是多么朴实而又充满家庭民主的一句话啊。

也许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很想飞,但也曾压抑,作为家庭里的父母亲,更应该试着走进孩子的心里,用沟通和理解与其对话,既做孩子的父母,更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你才会看到原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等待着振翅高飞,笔者相信每位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飞得更高、更远,而不是做孩子展翅高飞的绊脚石。因此,作为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需要关爱,但更需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以及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