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8慈善门和锅底灰
(2013-04-28 08:26:02)
标签:
则非 |
今天中午和友人吃饭,无意间谈起王石的慈善门。感叹,王先生在群情激奋的时候,说了些过于理性的言语,显得不近人情,故而遭此一劫。但细想起来,王先生这次马失前蹄并不是一时大意。
想起李宗吾在《厚黑学》说的一个故事:说中国人做事,总的来说有二种方法,一是锯箭法,二是锅底灰法。所谓锅底灰法,说是老底子穷,家里用的锅子底破了,不像现在立马去超市买个双立人回来,那时候是请工匠来补。请来的工匠耍起小心眼,趁主人家不注意,把锅子底的裂缝用锤子敲大了些,然后有介事的对主人家说:你瞧,我把锅底灰清干净一看,口子比原来的长很多,今遇上我算你运气,补这么大的缝最起码要二个大洋,算你一个半吧。主人家一看忙点头:亏遇见您了,就按您说的办吧。结果呢,皆大欢喜。工匠多做了生意,主人家也自以为得了实惠。可实际呢,实际的缝可能还用不了一个大洋。
回想起来,王石先生是比较精通锅底灰法的。早年,市中心的土地难拿,把缝敲大些,然后补起来,做了四季花城等关外楼盘,结果出了名;早年,房子的质量不见得好,把缝敲大些,然后补起来,兴什么磐石行动,宣传品质,又获得了大众的肯定……尝到了甜头,于是乎,拍广告、登诸峰、写博客等等,可以说多是把缝敲大些,然后补起来,皆大欢喜的手笔。最经典的要算去年底抛出的拐点论,几乎是把锅子敲烂了来补,赚得不少的眼球。
但锅底灰法的火候掌握非同一般,要真敲烂了,补不起来,那是要被人打一顿扔出去的。即便老辣如王先生者,也有出错的时候。刚遇慈善门时,王先生就祭起了熟门熟路的锅底灰法,在博客上申辩,大有把缝敲大些再补的架势,奈何这次主人家看得真切,全国网民不依不饶,于是乎出这慈善终于被闹出门来,从个人的私事、企业的私事变成了公众事件。古人云谨言慎行,真是不假。
如今这事件已然有了很好的了结,不是感叹王石的飞来之祸,倒是惊叹李宗吾先生奇书的精妙。大家不放一读,《厚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