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戏脉相连——上海豫园的戏台(二)

(2011-01-31 20:51:23)
标签:

转载

分类: 梦中的故乡

http://s3/bmiddle/4d448570g94cf12a769e2&690

http://s16/bmiddle/4d448570g94cf14be3b7f&690

从点春堂南面的打唱台到古戏台要往南走,穿过太湖石玉玲珑所在的庭院,就到达东南部的内园曲苑的古戏台处,这里还是和我到达了点春堂处的打唱台时差不多,也是没有人。

古戏台朝北,在最南面,东西两侧为二层的长廊,北面为一幢二层的建筑“还云楼”,这样就围成了中间有一处场院的状态,场院约有三四百平米。放置了座椅,可容纳二、三百位观众,坐着看戏。戏台在正中,两旁有过廊与两侧的长廊相连,便宜有关人员出入戏台。东西两侧的二层长廊为七开间,每一开间约五米的长度,底层内搁置座椅,以供人们坐着观剧,二层上面亦可以搁置座椅,同样可以让人们坐着观剧。如果观剧的多了,也可在场院中增设座椅,让更多的人能够得以观剧。

北面的还云楼坐北朝南,里面搁置的座椅全部是清代的太师椅和茶几,显得古色古香,在其上坐上一坐,小憩片刻,颇有一番闲情逸致,虽未曾穿越时间的隧道,却也能感受到古代的韵味。还云楼的底层可能为某次演剧时,观剧重要人物的观剧所在地,而在一般情况下,家中来了珍贵的客人,主人盛宴款待了贵宾,酒足饭饱后主人盛情挽留贵宾看戏时,家中的女眷不便与外人相见,往往就在二层上面观剧。还云楼虽说离开戏台的台口有些远,但此戏台的构造形成了良好的音响效果,足以弥补离得较远的缺陷,演员演剧时所发的声腔是完全传到的南面的还云楼中观剧的重要人物的耳中。

在远处望去,此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台前的两檐高高翘起,犹如苍鹰展开的双翅作欲欲试飞之态,向往于蓝天的广阔,留恋于搏击风雨雷电的日子,而志在千里之外。

我走近古戏台,见此戏台约有二多米高,有八根石柱,外四根略粗于内四根。台前的两根石柱从地上的石柱墩一直延伸到台檐处,上刻有当代的昆曲大师俞振飞所题写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

我再走近点此戏台,抬头向上仔细看着它的顶部,这里顶部和点春堂南面的打唱台不一样,顶部不是平的,而是有了藻井的构造。所谓藻井"是以不断向中心悬挑内缩的斗拱,交织成网状的伞盖形顶棚,藻井的中心是一个八角形或者近乎圆形的顶心明镜,藻井起初作用是为了支撑天窗,后来逐渐形成了绚丽璀璨金碧辉煌,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匠师呈现超技艺之处,常见的藻井形式有八角形结网、四方形结网和旋涡形结网。戏台漩涡形结网的藻井装饰非常精美,全部用金箔进行了装饰。这种技艺高超的方法不但在外观上体现出壮美,而且昭示出运用了一定声学原理,使得演员在声腔产生共鸣,起到了扩音传声的作用,可以将声音传得更远,同时也可以得到了余音绕梁,似断若连的音响效果。

     渐渐地这里的游客多了起来,有游客看了介绍戏台的文字,陡然大悟说道:这里的古戏台,是由其他的地方迁到了这里。

    据有关资料:豫园古戏台原系闸北钱业会馆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建的古典戏台,当年钱业会馆常假古戏台作祭供和宴请演唱,热闹非凡。1949年后,闸北钱业会馆改建成为塘沽中学,后因市政建设而拆除,所有构件保存完好。1988年,豫园东南部的内园进行扩建,园部为充分发挥古戏台的价值,内园所有构件按原样建成,并加建清式双层看廊,与园内还云楼连成一片,邀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主持设计,竣工后陈从周教授为此题名曰曲苑被誉为江南园林第一台。这是目前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研究我国古时歌台舞榭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曲苑古戏台开放后,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戏曲的演出,特别在旅游季节,豫园曲苑古戏台天天有昆剧、京剧的传统折子戏演出,满足广大观众要求。昆曲泰斗俞振飞老先生,生前对古戏台特别钟爱,把他告别舞台的最后一次演出地点也选择在曲苑古戏台。

   据报道,豫园古戏台上,更有编钟、编磬奏鸣古乐,一展千古绝响演奏编钟是据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复制而成,共56只,按照高、中、低音分三排呈“L”形排列。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为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可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古乐的演奏呈现了一种雍容华贵、矜持庄重的贵族气派。

古乐应和昆曲水磨调的委婉典雅;京剧皮黄腔的激越绵长;越剧的笃板的柔美缠绵;淮剧老淮声的悲怆高亢;评弹琵琶音的大珠小珠:这些都在昭示着古戏台是将远古的天籁之音牵手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又把戏曲的薪火传承羽化到了不露丝毫痕迹的无形境界!

看完了豫园内的两戏台,我突然觉得,这两座戏台,虽说分在豫园的一南一北,总不能相聚,隔空遥望,但在冥冥之中总有一神秘而无形的东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戏脉,戏台演戏,也演人生,由此才有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小社会,社会大戏台之说。它们之间的戏脉,还将过去和现在紧紧地系在了一起,那就是古戏台还在演戏,演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诠释的俨然是现代人的情感。现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在这古戏台上演绎着。于是,戏脉相连不仅为这两座戏台张了目,也为现代的舞台在张目!

写到这里,似乎是把豫园的戏台的故事交待了,但与豫园古戏台的同在闸北钱业会馆的,被称之为一根两戏台如同双胞胎的另外一座戏台却被搬迁到了嘉定的汇龙潭,我还得去那儿看看,也算替豫园的古戏台带上一句问候,一声祝福!

http://s14/bmiddle/4d448570g94cf1b63cecd&690

 

 


http://s13/bmiddle/4d448570g94d2f2c395dc&690


http://s10/bmiddle/4d448570g94cf1c2597f9&690

http://s6/bmiddle/4d448570g94cf1cfb7cc5&690

http://s4/bmiddle/4d448570g94cf1dc158c3&690

http://s8/bmiddle/4d448570g94cf1e5a0017&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