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论卌七] 考 吴 镰

(2009-07-16 04:30:13)
标签:

篦齿

吴镰

吴砟

分类: 5.吴越楚文化

   吴镰,是江南原住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创造。[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这是无锡博物院展出的一把吴国青铜篦齿镰。展面为背面,镰背成直线,与左端手持的端面形成115度夹角,装木柄使用时,刃口与柄夹角也呈115度,拉削时就会产生向右前方的锯削力,将韧性的稻杆切断。刃口成月牙弯形,左端利于拢杆,右端利于割切。外形设计十分精巧。最叫绝的是背面的篦齿设计:与顶面形成的115度细密线平铺底面,峰谷十分尖利,与正面的斜面刃相交,形成锋利的篦齿刃,在使用中会越磨损越锋利,这种设计在当今仍属先进。我的本专业是金属切削与机械制造,我为两千五百年前吴地工匠的高超技术惊叹!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这是吴镰的正面,很难在博物馆看到正面正摆放的吳镰,因为背面的篦齿纹热闹引人。从正面看,刃口与手柄成115度夹角,而且是左撇子使用的镰刀。吳镰百分之百左利,吳人全是左撇子?

 

    吴镰是水稻收割的最佳刀具。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创造农业来,农业收获经历了拔穗、割穗、割茎的三部曲。中原的稷黍粟收割,经历蚌刀、石刀、铜至、铜镰的发展,都是双刃面对称结构。只有吴镰的连割带锯创想,才是收割扁韧稻杆的最佳设计。在新石器分类学中,把对称刀刃划为斧钺刀,不对称(一直平面刃、一斜面刃)归为锛。吴镰是左利锛形器,只能继承自良渚的左利石刀。其它种族没有这么高比例的左撇子,也没有这么高度发达的石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室陈振中先生,为编著《先秦青铜生産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遍跑各地文博系统,收集7000多件青铜农具,其中有齿铜镰共120件,加上《农业考古》杂志汇集2005至2007年出土齿镰2件。己公布共收藏122件。该书图文并茂,著述严谨,为我们研究吴镰的产生、类型、分布,扩散提供了基础。


    1、齿镰集中分布在吴地。

    按照出土地点分类,青铜齿镰的分布见下表:

    江苏:共47件。  其中苏州13、昆山11,无锡1、常州1、金坛8、镇江12、六合1。

    浙江:共15件。  其中绍兴5、余杭3、长兴3、湖州1、临海1、西湖1、嵊县1。

    上海:共 5件。  其中4件藏上博,不排除江、浙出土,金山1。

    安徽:共12件。  其中舒城9、寿县2、涡阳1。

    河南:共23件。  其中太康21(均残件)、浙川2。

    湖北:共 4件。  其中襄阳2、荆州1、武汉1。

    湖南:共 1件。  长沙。

    山东:共 2件。  莒南1、济南1。

    河北:共 1件。  邢台。

    收藏界:共10件。其中日本、美国私人收藏3、北京故宫藏1、钱币界收藏6件。

    合计: 120件。

    这分布说明:1、分布集中区在苏南、浙北、皖南、豫南。正与吳越核心区重合。

                2、其它地区应为扩散、流传、俘获所存。

 

    2、青铜齿镰的分类。

    按器型分类,可大致分为五类:

    1、锐背型:共43件。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出土于江苏金坛,现藏南京博物院。长18cm,宽4.7cm,背为直线,前端直折成弧状,刃口直线,背面为篦齿纹,至刃口形成锐齿。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此镰为武进淹城博物馆展藏品,出土于淹城内城河,长16.1cm,宽3.7cm。

 

     对淹城的正式考古发掘,於1986年5月至1991年7月,由南京博物院等进行了五期发掘,正式的考古报告,至今尚未公布。考古界、历史界对淹城为谁所筑向来争议未定,一说为原居山东,被商、周讨伐南迁的奄族所建;一说淹城曾为吳都;一说是吴王子季札的封邑。这件未经使用的平刃锐背型吳镰的出现,足以证明归属吴囯。

    苏州、上海等博物馆都库藏吴镰,可惜重礼器、兵器,轻农具,一般不大出展。但吴国的青铜制造业,很少用于陪葬礼器,明器都用青瓷仿制。大量的战略物资青铜,用于战争和发展生产。那时吴镰应很普及,留存和出土不多,马承源先生的意见,是可能是残件收集后重新铸镰。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这是镇江丹徒王家山春秋墓出土的一把未经使用磨损的锐背型吴镰。长12.3cm,宽3.5cm。

 

     王家山墓为春秋中晚期的土墩墓,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东西向,墓坑上大下小,宽3、长6、深6米,东面有二层台,殉人。墓内随葬礼器青铜盉、匜、鉴、炉;军用乐器青铜悬鼓、錞于、勾鑃、丁宁;兵器戈、矛、戟、剑、镞、辖;各类工具锛、凿、削及青铜齿镰。二层台有30多件陶器,包括硬陶瓮、泥质灰陶盆、纺轮等。陶瓮内存放谷类、鱼骨、蛤壳、牛骨等残迹。
    陪葬品表明,墓主是军队指挥者,高级别贵族,统管百工、农耕。
    王家山墓出土吴镰的意义非凡,因为丹徒大港至谏壁一带面临长江的山头上是吴国贵族墓葬区。虽然考古界尚未统一,如镇江丹徒谏壁的青龙山顶墓葬,发掘者丹徒考古队认为是吴王寿梦,省考古所长张敏先生认为是吴王僚,苏州博物馆长钱兆麟先生认为是齐国叛逃吴国的逃臣庆封之墓。然而,那片墓葬属吴国贵族墓葬区是无异议的。

    吴镰列入陪葬,确证吴国重农,而吴镰是农业的象征。

 

    2、孤背型:共27件。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出土于《江陵雨台山楚墓》,现收藏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长11.2cm,宽2.7cm,形体呈新月状,顶部光平,刃部和背面均作锯齿状,右侧安柄处有两个栏状凸起,便于安柄。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这是刊登在《文物》1980.8期的苏州吴镰。1977年9月出土于苏州市新苏丝织厂遗址。一批共六件,其中图11长12cm、宽3.8cm,柄部有“8”字型侧栏;图12、13柄部有一小孔,分别长12.4cm、宽4cm;长12.8cm、4.3cm。


     苏州城内出土成批吴镰,其中有未经使用的直线刃,也有经使用磨损的凹弧刃,是墓葬?还是遗址?由于报道简略,不得而知。但发人深思。
    昆山盛庄发现的青铜熔炼遗址一次发现11件吴镰,见著刘兴先生《吴国农业考略》,载《农业考古》杂志1982年第2期。这在吴国农业史、冶炼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但未见苏州文博系统做进一步的考证工作,令人遗憾!
    由此可判断,吳镰的基本形制就是锐背型、弧背型两类。吳镰是在吴国的领土上大批量生产制造的。已经失传的吳镰铸造工艺,应该在昆山盛庄找到印证。吳镰至今未找到铸模,为什么吳镰能越使用越锋利,镰的成份还未经化验,也许只有盛庄能找到答案。

 

    3、梳把型:共1件。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日本奈良天理参考馆藏展的传世品。呈弯月形,弧背凹刃,背面布齿篦齿,柄上有孔,安柄方法与中国各地所出齿镰均不同。分析可能是吴人灭国流亡日本后,将制镰技术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后的新型制。

 

    4、羽毛型:共4件。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上海博物馆1982年“中国历史文物陈列室”展品,未注出土地点。长约16cm,宽3cm,共4件,其它两件为锐背型,一件为弧背型,均为江南吴镰的普通型制。

 

     羽毛型齿镰,该书共出示4件。其余3件,两件为日本京都藤井氏有隣馆藏品,系传世品,一件长约15cm,一件残存一半。另一件为国内钱币收藏者的藏品,也是传世品,原当作新莽货币著录于《古今钱略》卷二十。这种型制的青铜齿镰与吴镰的承传关系不清。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经长期使用后的弧背型青铜齿镰,磨损形成瘦长的弯月形,仍能使用,证明当时冶炼工艺之高超。这是日本京都藤井氏有隣馆藏品。

 

    5、祭器型:共3件。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2件,现藏河南淅川博物馆。镰长11.9cm,一端设方形銎,銎长7.2cm,銎口1.8*1.5cm,以安装木柄。弓背,篦齿,方銎与刃交角为115度,镰饰蟠螭纹,銎顶铸兽面头。另一件断为两截,刃部残损严重,銎内有9.3cm长的一段残木柄。型制接近上件。

   

     另一件出土于湖北襄阳山湾楚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镰长11.4cm,甬长9.2cm,镰身呈弯月形,有锋尖,刃部呈锯齿状。甬为方銎,有一园穿,出土时銎内残留朽木。纹饰不如下寺楚墓的精美富贵,但也属庙堂祭祀之器。

     这表明青铜镰在楚国已经由实用农具升格为庙堂礼器。中原仪仗礼器只有兵器,而只有以稻作立国的江南吴、楚,镰刀才能获此殊荣!

 

     3、齿镰倒底谁发明?    

     青铜篦齿镰集中分布在吳、越、楚地。最先由谁发明?是吴传楚,还是楚传吴。这就要看吴、楚两处的文化积存。铜镰源于石镰,就比较吳、楚两地的新石器文化。下图是我采集于无锡姚湾遗址的良渚石镰。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石镰长248mm,高85m,通体打制后正、反两面啄成垂直于刃口的细线(见下图局部),磨制的刃口与反面细密的沟槽,形成篦齿状刃口。这把良渚石镰还是明显的左手使用工具。

 

     更早的有齿石镰,还有太湖东南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齿石镰。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同期的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其代表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他们的稻作起源极早,但收割工具只有平刃刀型镰,沒有齿镰的传承。因此青铜篦齿镰只能在在良渚文化的篦齿石镰上找到技术传承。青铜篦齿镰是吴国发明的,可以称吴镰。

 

    吴镰还能在一万多年前的吴地三山文化的篦齿细石刀上找到技术苗头。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这是采集于苏州三山岛的细石器,篦齿形切割刀,刀长28mm,高12.5mm,玛瑙材质,先在石片上打制出斜刃面,再用砸击术砸出连续的疤痕,引成锋利的篦齿刃口。一万多年前的人类,也许是制作中偶然天成,但工艺技术往往在偶然中诞生。

 

     三山岛细石器中,像这样的锯齿刃刀很多,应是人类有意识的打制。所以吴地篦齿技术,有一万多年的技术传统。

    三山细石器的特征是锯齿;良渚石器的特征是锛形器发达(刀、斧的双刃面对称,锛是背刃面直、正刃面斜切。)。这两个鲜明的特殊都表现在吴镰上了。而这些正是中原的仰韶文化、商周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所没有的。这就是太湖文明的独创性。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上图是一万多年前无锡先民创造的篦齿刀,下图是世界最新潮的刀具。上下一万年,何其相似?

 

[吴论卌七] <wbr>考 <wbr>吴 <wbr>镰

   
     4、吳镰能否称吴鈼?

    五十岁开外的吴地人,不管城里乡下,全都“作”过稻。吴语方言麦称“割”,稻称“作”。麦杆园而脆,割麦是用力后拉;稻柴扁而韧,作稻时除了向后拉的力,还要有向外撇的力,兼有锯的横向力。吴囯青铜篦齿镰设计成115度,就是巧妙地把锯削力溶入割削。吴镰既是吴越独创,吴越语言又独立于中原汉语,现代吴语方言白读中称割稻为“作稻”,这个“作”是汉语中没有的,读音又是典型的尖咀啄紧的鸟语,可能是古百越语的孑遗。而“镰”字从金、廉声,《说文》无载,造字时还无此物。看来,得为“作”新造一个字,用“斫”、“斲”、“劚”、“斸”,都从刀从斧,均为双刃面对称,不符合锛形,不如用“砟”“鈼”来象形好。“乍”字象吳镰的篦齿形,从石,表示起源于吴地石器;从金,意青铜齿镰。但“砟”字并非考证春秋原字,只是现在补定个谐音名称而已!通称仍应是吳镰。 

 

   5、秦皇不该灭吴镰!

     两千年来,全国鈼稻都用平口铁镰,误工掉粒损粮,损失几何?都该算在秦皇头上。从距今二千多年的秦国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稻收季节抢收都是全民动员,机关工厂放忙假,学生停课去鈼稻,年令小的拾稻柱头颗粒回家。我们这一代是赶上三枪大忙的。地头上有专人磨镰刀,稍经使用就“腾”,要割到手上。我是左撇子不会用右手镰,自家备了把左手镰。所以我对良渚石镰左利多格外敏感。七○后,联合收割机普及了,全囯中、小学生的学农废了,全民鈼稻才退出民众生活。这两千年啊!如果吴镰不灭失,篦齿结构只会越用越锋利,不须时不时磨刀,连割带锯效率比平直刃高一倍。镰刀一“腾”,作稻柱头掉,浪弗实在大!两千年的浪费啊!秦始皇有责。

    如果秦、楚决战,楚胜秦败(这不是没可能!),吴国篦齿镰将盛行天下。那两千多年的镰刀就不是铁匠铺里打出来的,而是翻砂间里铸出来的,中国的铸造工业早该称霸世界。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1、《先秦青铜生産工具》 陈振中编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2、《中囯农具发展史》周昕著 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