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牛祥子_bqj
老牛祥子_bqj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92
  • 关注人气:2,0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2015-01-26 16:00:55)
标签:

原创摄影

上海

康定路石库门建筑

拆迁涂鸦

随拍

分类: 纪实作品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这两天,上海康定路560弄和600弄的一片拆迁工地火了。这里原来叫“联宝里”和“生生里”,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群,老式里弄住房。为什么火了,源于这里拆迁的残壁断垣上有人创作了十余幅意味深长的涂鸦。每天,吸引着二、三百人赶来拍照留念,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更是扛着长枪短炮三脚架,忙的不也乐乎,有的甚至带着模特,领着新娘在此残砖碎瓦上拍摄。因为,正值上海召开两会期间,于是涂鸦的话题也引起了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说,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涂鸦是一种当代艺术,代表了年轻全体对社会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从心里出来的,当今有的艺术作品为何感动不了人,就是因为没有真挚的感情。“康定路600弄拆迁后,很多人用涂鸦的形式表达对老城的记忆,我觉得这种感情是很纯真的,我觉得这是可爱的。”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戴建国说“废墟涂鸦为什么会火,是因为艺术家画出了市民的心声,它使人想起了过去温馨的画面,还有对老房子的留恋。”

随着涂鸦越来越火,这里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处于安全考虑和外滩踩踏事件的严重教训,有关部门要求拆迁队,迅速将涂鸦铲去。现在几幅大型涂鸦已基本荡然无存。对此, 戴建国教授说,在国外许多地方也看到这样的涂鸦艺术,政府没有过多的干预。在拆迁的废墟上作画,有一定的危险性,人去的太多,确实有安全隐患,给有关部门增加了工作量,带来了压力,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是简单地“人多了,就怕了”的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铲除了事。完全可以加强管理和疏导,比如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进入的市民可以佩戴安全帽,对人员进行限流。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这样的包容精神。施大畏说,从正面的角度讲,一座城市当然需要艺术家对于自己最感动的东西,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正能量的表达,只要它在一个范围内进行,不触犯底线,就应该得到宽容的对待。施大畏说,“涂鸦墙,只不过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段里的一种情感表达,留个记忆,墙拆了后就自然没有了,顺其自然便可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导钱宗灏认为“石库门是上海最市民化的建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成片地拆迁,令人非常痛心,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上海最早的石库门建筑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将江浙最富裕的乡绅地主赶到了上海租界,这批人急需住房,促使上海发生了自开埠以后第一次“房荒”。在租界的外国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看到投资房地产比鸦片贸易赚钱更快,就大量建起中西合璧的石库门联排房子供租售。上海有门牌号码也是自那个时期开始。第一批石库门里弄诞生后,它作为上海民居的主流建筑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里弄和公寓出现,石库门建筑的建造才告停止。

石库门里弄建筑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一般进门就是一个小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客堂间,为会客、宴请之处。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后来为了扩大生活空间,附屋的坡顶改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亭子间屋顶作晒台用。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与此同时,石库门建筑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上海石库门建筑开创了近现代民居建筑之先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早已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形象。“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几年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保护。

  现在六七十岁的上海人小时候很多都居住在石库门里弄房子里,石库门里弄生活已成为他们和整座城市生活的缩影,是宝贵的上海城市记忆和市民的精神家园。石库门里弄讲究邻里和谐相处,相互帮助,互相关照,几乎每家每户人人相识。傍晚时分,孩子们在弄堂里跳绳、“造房子”、打弹子、刮香烟牌子,滚铁圈等各种活动,各家大人从窗口就能看到孩子。晚上,夜深了,还时不时的听到“卖糖粥”“卖馄饨”竹棒敲击声……那是多么温馨的场景。许多常驻上海的外国人,在了解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历史后,不少人都愿意租借石库门里弄房子,体验老上海人生活的那种温情和亲情。

涂鸦的作者是法国流浪画家赛斯(本名居里安·马兰德)和上海艺术家施政等人合作的产物。其本意也是表达一种对过去城市生活的留恋和美好人际关系的情感。你看,画面中一位小女孩坐在一堆废墟上,流泪抱着破碎的老房子;“梦笔生花”的女孩把老房子当做书包背在身上;睡着的女孩在梦中也紧紧怀揣着不愿舍弃的老房子;两个带着红领巾的男孩和女孩被一座空门阻断,是否意味着老房子拆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没了,熟悉的左邻右舍很难再见到了;一位少女迫不及待的要逃离这漫天飞舞的“拆”字,但又无处可逃,只好飞向一个狭窄的树洞;一座白墙上画满充满童趣的儿童卡通画,显示着这里有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石库门民居在刚开始建造时,是给一家一户居住的,大儿子住东厢房,小儿子住西厢,佣人住亭子间。解放后,由于上海可供居住的房屋欠账太多,很多石库门房子里居住了许多人家,如同72家房客,几乎难以见到独立的石库门房子里只住一户人家。超负荷的使用,使石库门房子出现大量破损,而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日益恶劣。从上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大规模旧房改造,拆旧房,建新房。可是石库门里弄居民得到的实惠,是以搬迁到上海边远地区为代价。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温馨的邻里关系和亲情不见了,没有了。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生活。呼吁老的石库门建筑不要再拆了。

同济大学博导钱宗灏教授说“虽然我没有获得过上海石库门建筑的权威数据,但最多的时候估计有1000多万平方米,现在保留下来的可能不到30%。”进入21世纪后,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抬头,人们认识到不能再拆下去了,再拆,整整一代上海人的记忆就被抹去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就没有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和市民开始大声疾呼保护历史老建筑。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原创摄影】史上最吸睛的拆迁工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