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馆览胜

图一、世博会博物馆

图二、沙特阿拉伯馆
外形似一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展馆无门无窗,从太阳那里直接得到光线,并利用转化为光能。风从悬空的底部缓缓吹来,实现能源的环保利用。内设两个篮球场大的3D影院。地面和屋顶种植椰枣树。

图三、韩国馆
外立面以立体化的韩文和五彩像素画装饰,以“沟通和融合”为元素,展现韩国风情。

图四、日本产业馆
由10000根单管和10000个螺母拼接而成的网状建筑。


图五、万科馆
展馆以天然麦秸板为建筑材料,由7个相互独立的形似金灿灿麦垛的筒状建筑组成,外围有超过1000平米的开放水域环绕。展馆又称“2049”,暗喻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未来。

图六、南非馆
展馆整体造型简洁朴实,傲然挺立的拱门将整个展馆置于一个巨大的“伞盖”下。多彩的颜色和纹理表现出非凡的活力,体现了南非文化的多样性和作为新兴国家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好生活的信心。

图七、希腊馆

图八、瑞士馆
展馆四周被一层巨大的互动性智能帷幕包裹,帷幕上装有红色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与周围的光能感应,呈现动态闪光的视觉效果

图十

图十一、西班牙馆
外墙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支撑,外观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型。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昵称“藤条篮子”。

图十二、波兰馆
抽象且不规则的外形,表面布满仿如民间剪纸似的镂空花纹,光线穿过花纹在馆内营造出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

图十三

图十四、德国馆
展馆外墙包裹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主体由四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阐释了“和谐城市”的主题。

图十五

图十六、意大利馆
展馆设计灵感来自上海的传统游戏“游戏棒”,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意大利的20个特区。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英国馆
外形似一朵“蒲公英”,
由6万余根触须组成,成为“种子神殿”。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和提供内部照明;晚间,触须内置的光源可照亮整个建筑,光彩夺目。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加拿大馆
展馆由三幢大型几何体建筑组成,像一双手臂环抱中央广场,从空中俯视又如Cannada的首个字母“C”。

图二十三


图二十四、荷兰馆
展馆由长约400米、向空中延伸的“8”字形街道和20个错落有致的“悬挂”在街道两旁的微型展馆组成,展馆昵称:“快乐街”。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卢森堡馆
展馆建筑结构就像一座壁垒,把中世纪的塔楼包围其中,周围郁郁葱葱的开放式“森林”则有葡萄园组成。

图二十七

图二十八、法国馆
展馆由一种新型的混泥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仿佛是一座“漂浮”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

图二十九、俄罗斯馆
设计灵感源于俄罗斯作家诺索夫多描绘的理想城市。展馆似花朵,又似“生命树”,由12个“花瓣”形成塔楼,顶部的镂空图案表现了俄罗斯各民族的装饰特色。

图三十、罗马尼亚馆
设计灵感来自于罗马尼亚最受欢迎的水果——苹果,表达了绿色城市、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展馆昵称“青苹果”。


图三十一、尼日利亚馆
外墙模仿被评为非洲七大奇迹之一的“祖玛岩”。外观融合了尼日利亚国旗色。

图三十二、突尼斯馆
展馆运用对称的高大拱卷式门洞,欧洲城堡、传统花型等建筑元素,侧立面运用光栅板体现突尼斯传统和现代城市的不同风貌。

图三十三、阿尔及利亚馆

图三十四、阿根廷馆

图三十五、美国馆
从顶部看外形似一只飞翔的鹰,展馆外墙设有“飞流而下”的瀑布媒体墙,顶部呈现生态环保的屋顶花园。

图三十六、巴西馆
展馆的建筑外观为形似“鸟巢”的网状结构,材料为环保型可回收木材。

图三十七、智力馆
从空中俯视,展馆呈不规则波浪起伏状,形如“水晶杯”。建筑主体由钢结构和玻璃墙构成,类似木桩的棕色长方体穿越整个“水晶杯”。

图三十八、墨西哥馆
展馆外观由色彩斑斓的风筝和碧绿的草地组成的“风筝森林”,体现了墨西哥所倡导的未来城市生活理念。

图三十九、印度馆
展馆设计灵感来自印度“Siddi
Syed”寺、兰普尔宫殿和桑奇佛塔。展馆使用太阳能电池板、风车、草本植物、竹木等材料,实现“零化学物质”设计。

图四十、美洲广场

图四十一

图四十二、太平洋联合馆

图四十三、立陶宛馆

图四十四、世博中心

图四十五、世博文化中心

图四十六

图四十八、志愿者永久雕塑

图四十八

图四十九、世博轴、阳光谷

图五十

图五十一

图五十二

图五十三、上海电视台设在世博轴上的演播室

图五十四、世博轴上的雕塑

图五十五

图五十六

图五十七

图五十八

图五十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