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获“沪上新八景”名片(上)
近日,上海有关方面发动全市评选“沪上新八景”,枫泾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评为”新八景“之一。我突然想起,元旦时曾和弟弟等携年迈的父母去枫泾游览过,拍过一些照片,今天,在这里给博友们作一展示,也算是配合宣传“沪上新八景”吧。
枫泾镇位于上海金山区,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枫泾镇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每天清晨,河边桥堍的茶馆就茶香飘溢,四乡的渔船穿过夹河的临水楼台、石河埠,集中到长长的临河廊棚前排成鱼市,河面上水波荡漾。街上的老房子虽然门面不大,但小弄狭长,庭院深深。河街都是一边人家枕河,一边人家面河。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戏。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据《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其盛况。届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戏台上下十分热闹。
在长廊东首城隍庙桥堍,有一道显眼的西洋式红色门面,这是东区火政会旧址,上海地区仅存的较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门前河中停靠着一艘红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后一条水上救火船。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据史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枫泾布行销全国。清朝后期,米麸业取代衰落的土布业,使枫泾工商业再度兴盛。到近代,枫泾薄稻和枫泾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副业品牌。20世纪30年代起,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于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在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有大清邮局旧址,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有关枫泾的介绍系根据网上资料缩写)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