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汇文化:南汇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2009-07-13 13:40:08)
标签:

锣鼓书

浦东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金根

南汇

杂谈

分类: 南汇文化
 

探寻民间瑰宝 传承文化脉络
——南汇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人类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
    南汇目前已建立了共16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锣鼓书”、“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石雕”、“哭嫁哭丧歌”等9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级名录。在第四个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日”到来之际,本报选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刊登介绍,旨在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进一步推动南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5-2009南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保护名录

    民间曲艺     锣鼓书
    民间音乐     琵琶艺术·浦东派
    市级保护名录
    民间音乐     江南丝竹
    民间舞蹈     卖盐茶
    民间工艺     石雕
    民间文学     浦东地区哭嫁歌和哭丧歌
    民间美术     灶花
    竞技与杂技    鸟哨
    传统手工技艺   织带
    民间舞蹈     打莲湘
    传统手工技艺   “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

    区级保护名录

    民间体育     季家武术
    传统手工技艺   龙潭竹篮
    民间曲艺     浦东宣卷
    传统医学     张氏风科
    传统戏剧     沪剧

民间曲艺
锣 鼓 书

http://www.nanhuibao.com/UploadFiles/20097693520415.jpg
锣鼓书表演唱《桃花审鸡》。

    锣鼓书脱胎于上海市郊的南汇、松江等地的“太保书”。相传诞生于汉末晋初,始祖为许旌阳,后由南宋遣俘传至浦东,至嘉庆年间已在南汇盛行,遂称太保书、镗锣书、神鼓书、唱说因果。清代祖始为南汇二团顾秀春,后由他的第三、四代传人传至松江、平湖等地。最初为民间信仰仪式,艺人一般在年节或农闲时,应邀于庙会、祠堂、村舍“做社”,唱“社书”,借以酬神保泰、驱邪祈福。后来进入茶馆演出,取名“唱说因果”,专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1950年改称“沪书”,1961年在群文舞台上更名为“锣鼓书”。
    锣鼓书初为单人说唱,以镗锣鼓书和钹子作主奏乐器,击打各种节奏辅唱,渲染气氛。曲调有东乡调、西乡调、平湖调等,富于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特色。自更名锣鼓书后改成双人站唱、多角或群唱,并增加小乐队伴奏。
    1996年,南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锣鼓书之乡”。2004年4月,锣鼓书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9个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初,锣鼓书被文化部公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民间音乐
 浦东派 琵琶

http://www.nanhuibao.com/UploadFiles/2009769369638.jpg
林石城与南汇学员们同堂演出。

    浦东派琵琶,是南汇几代琵琶高手汇先人演奏之精髓,所创造的艺术流派。
    自明清以来,琵琶南北两大流派中的南派有了很大的发展,南派中尤以上海地区为最,在上海之中,亦以浦东派为先。始祖为清乾隆南汇县惠南镇人鞠士林,沪上人称“鞠琵琶”;其徒王东田被知音誉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传人陈子敬(横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为醇亲王教授琵琶,赐三品官带,受封“天下第一琵琶”;陈子敬的第三代传人沈浩初(黄路人)汇先人琵琶之精髓,编著《养正轩琵琶谱》。民国年间,沈浩初师弟胡簋铭(新场人)应日本大阪琵琶会之邀挂牌演奏;沈浩初的高足林石城先生(横沔人)于1956年应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再传刘德海、叶绪然等一大批学生,并在各大专业院校教授琵琶。
    代表曲目:文套有《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等;大曲有《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武套为《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新创作的曲目有《赶花会》、《学生操》等30多首。
    浦东派琵琶的主要技艺为:轮滚四条弦、并弦、大摭分、扫撇、拖奏、各种夹弹和夹扫、多样的吟法、音乐变化奏法及锣鼓奏法等。

 民间美术
灶 花

http://www.nanhuibao.com/UploadFiles/20097693711667.jpg

    南汇灶花,俗称“灶头花”、“灶壁画”。
    南汇的建灶历史悠久,早见于宋元时代,清代《熬波图》中已有记载。民间相传,灶头上所设的灶君,专管人间善恶事。因此,人们在约束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在灶壁上画“灶头花”,献美于灶君老爷。倘若不画花,俚人视为“豆腐灶”,会惹灶君爷生气。所以人们习惯于在灶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等。
    南汇灶壁画,艺人称其为“干湿画”、“湿壁画”、“国画”。画花时,趁灶头刚砌好,泥灰还湿润、未干之际,迅速作画,一天完工。灶壁画,就内容而言,可分平面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动物画、图案画和立体“灰塑”等。
    南汇灶壁画,存在于大众文化之中,它真实地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追求环境美化、家居装饰的理念。这种朴素的原生态文化表现,是华夏大地民间艺术百草园中一朵可爱的小花。保护灶花艺术,营造群芳斗艳之态,对于人类维护文化多样性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民间工艺
石 雕

http://www.nanhuibao.com/UploadFiles/20097693732385.jpg


    南汇石雕,伴随着民间雕刻大师王金根的雕刻艺术所生。
    王金根,书院镇新北村人。近50年的雕刻生涯,使他声誉鹊起,其作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其作品“蟹篓”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展览”金奖;“八运圣壶”于1997年10月被第八届全运会组委会收藏;“海底龙宫”于1998年10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办公厅、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于大会堂博览厅;为香港回归创作的“母子情深”和为澳门回归创作的“荷塘鲤鱼长城”都被有关部门收藏。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王金根“一级中国民间工艺家”称号。
    王金根的石雕作品主要分为石砚、石壶、石笔筒三类,他访遍大江南北,集名家之长于一身,刀法轻重缓慢、顿挫自如、率直自然、平中见险、拙中寓巧。

 民间文学
浦东地区哭嫁歌和哭丧歌

http://www.nanhuibao.com/UploadFiles/2009769381969.jpg
哭嫁歌中的母女对唱。

    哭嫁歌是旧时女子出嫁时,为抒发母女离别之情所唱的吟诵调;哭丧歌是旧时妇女遇到亲人离世时,为寄托哀思而唱的吟诵调。
    哭嫁歌、哭丧歌自明清以来,长期流传于上海市郊浦东地区,保存于南汇沿海的书院、万祥、老港、祝桥以及大团等地,已形成了一种民间礼俗。代表传人有:潘彩莲、张文仙、苏炎奎、沈小妹(王学红的师傅)、王学红、沈桂芳等几十位优秀歌手。
    哭嫁歌,伴随着婚俗仪式而唱,代表曲目有《填箱》、《上轿饭》、《抱上轿》等;哭丧歌结合丧葬仪式而唱,主要有《梳头经》、《着衣经》、《出材经》、《床祀经》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汇文化馆对此进行了抢救搜集整理。1983年,《哭丧歌》获(1979—1982)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汉族地区最高奖);1988年,八千行字的《哭丧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婚丧仪式歌》(潘彩莲哭歌专集)由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有10余万字的哭歌被《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选用。
    南汇哭歌来自当地群众的口头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汇哭歌在当地已有数百年的传唱历史,它还是研究当地民俗的珍贵资料。有专家说,南汇哭歌是汉族地区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