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印世界显身手
(2008-11-07 23:30:28)
标签:
引文杂谈 |
《方印世界显身手》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08-3-12 11:20:0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吴建新
印章作为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由于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书画、收藏艺术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程友桥是一名印章雕刻艺术爱好者,用他独特的眼光和艺术创作形式,创作了许多艺术价值较高的印章艺术,并受到行家的好评。
爱书法迷上方印世界
程友桥是黄石国家税务局一名干部,1982年参加工作后,由于喜欢美术,开始学习绘画,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对书法又产生浓厚的兴趣。1983年,程友桥报名参加了当时黄石一批老书法家举办的书法培训班,在培训班期间,程友桥虚心向樊稼生等一批老书法家学习书法。
有一次,培训班举办学员书法表演,大家兴致很浓,纷纷挥毫泼墨,大家书写完后,就在自己的作品上盖一枚小小的篆刻印章,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就完成了。而这时程友桥却还没有自己专用的印章,当看到这些小小印章时,程友桥心里又一亮,为什么自己不学习篆刻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首先是选择印章材料,其次是选用雕刻工具,这对于刚刚起步学习篆刻印章的程友桥来说,不知如何下手。他跑到书店里希望购买到一些学习篆刻印章的书籍,跑了很多大小书店,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想买篆刻印章的工具,商店也没有。特别是他还没有亲眼看到过印章篆刻,不知道如何布局,如何下刀,一气之下,他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块石砚摔碎了,然后用锯条将其分成几小块,再找来工业用的小锯条,用砂轮将其磨尖,开始了最初的印章雕刻,一枚小小的篆刻,这时,他有了一枚属于自己的小印章。
由于印章艺术不同于传统的民间私人用章或单位用的公章,而印章艺术是基于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雕刻符号,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在雕刻技法与谋划上完全是一个不同概念。所以,程友桥在实际雕刻中,锯条的不规则与韧性不够,掌握不好,不是将手拉出一条大口子,鲜血直流,就是将材料雕报废了,或者达不到艺术追求的效果,但这些困难都没有让程友桥放弃对印章艺术的痴迷,反而越来越让自己更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千枚印章见功夫
程友桥用锯条雕刻印章约4年左右,随着自己对印章艺术的理解与追求,以及视野的开阔,他发现仅仅在家闭门造车,不走出去,与其他印章雕刻爱好者加强交流,艺术水准是很难提高的。
于是,他开始利用书画交流的机会,进行印章交流,到上世纪90年代,程友桥开始系统地学习印章雕刻,常常到武汉、北京、杭州、苏州等大中型城市与省内外一些印章雕刻家们一起学习和探讨雕刻技法,使自己在雕刻与鉴赏方面提高了一大步。特别是自己在印章方寸之间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高度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统一。
只要有时间,他就埋头于方印世界的篆刻之中,印文、章法、刀法是要天赋与修养功底的,故此,他在篆刻的同时,还对篆刻的起源、用料、技法、结构布局、刀法、线条等进行研究,力求形成自己的篆刻风格。
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老百姓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到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泥封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琉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在创作风格上,程友桥也作了研究,印章一道,由于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对篆刻印章的鉴赏,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所以,他在个人风格上力求达到完美,从工整到铁线篆,再到大写意,20多年来,他默默地在方印世界耕耘,共篆刻了数千枚印章,选材涉及到玉、石、孔雀石、角等,形成了自己篆刻印章的艺术风格。
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程友桥认为,印章从表面上、视觉上让人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辐射着中国艺术之魂。
所以,印章的出现,从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以及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
在传统艺术里,“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程友桥不仅创作篆刻,还加强对印章的鉴赏,以提高理论水平,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摄影等,阅读
“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境界。
所以,程友桥还酷爱摄影,常常利用节假日,到全国各地写生,感受大自然,在感受中捕捉美丽的瞬间,达到一种艺术的冲动和欲望,回来后进行篆刻创作。有一年,他想创作一枚陶渊明肖形印,创作一半放下后,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他在乡村采风时,偶遇“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种冲动和欲望油然而生,经过构思,虽然历经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枚陶渊明肖形印创作。
由于程友桥的印章有超凡脱俗、返璞归真之感,有很多印章被收藏爱好者收藏,其中有日本、港澳等朋友收藏,他还为国内一些知名画家或艺术家篆刻印章。曾获得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的优秀奖;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曦之杯”全国大奖赛优秀奖;湖北省第四届“黄鹤杯”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等。作为黄石石印社社长,还牵头出版了《黄石印社首届社员作品集》,受到石印社员和行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