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兰中医学社
金兰中医学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64
  • 关注人气:1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推荐】中医诊法入门(第2版):一本读懂中医诊断的精品佳作

(2014-02-11 14:16:48)
标签:

中医诊法入门第2版

中医诊断学

陈家旭

袁德培

中医

分类: 书讯推荐

http://s14/mw690/001HNq3cgy6GveqlR7f8d&690
【网址链接】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72219.html

京东:http://item.jd.com/11349118.html

新华传媒:http://www.xinhua.sh.cn/WebLibrary/Searchbook/ViewBookInfo.aspx?id=1101810395

互动出版网:http://product.china-pub.com/4050248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中医诊法入门-邹运国/dp/B00GD307VK/ref=sr_1_2?ie=UTF8&qid=1392100054&sr=8-2&keywords=中医诊法入门

 

   【基本概要】

    主编率硕博团队与民间中医团队,历时六年,倾心打造中医诊法精彩之作。香港著名书画家、甲子书学会创办人之一凯先生题写书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陈家旭;湖北民族学院中医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袁德培联袂推荐。可谓是:一书在手、诊断无忧。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神医扁鹊明确指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由此看出“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精编瘦身、去粗存精,旁收博采、反复考证,从20 个方面将中医诊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旨在为初学中医者答疑解惑,为学习中医诊法过程中遭遇难题者指点迷津。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西医学习中医者、民间中医师带徒者、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2版前言】

一、诊法勃勃生机,中医生生不息

自从有了人类之后,逐渐出现了医药。医学的发展,源自远古,利在千秋,功惠苍生,德泽后昆。从古代文明古国的医学鼎盛之时,中医学独树一帜,遥遥领先于世界几千年。

可以说,中医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旗舰,为人类的繁衍与生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学是世界科技皇冠上的随珠,是我国文明荆山中的玉璧,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付出着、贡献着,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言一梵唱,一行一佛果。

在中医领域里,一些诊法犹如神来之笔,令人不可思议,尤其是脉诊与望诊,以其惊人的准确性让人折服,享有“神乎其技”之美名,如此这般的技艺必然要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古人有“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的高论,足见诊法之于临床是何等的重要。况且“望闻问切”暗藏“神圣工巧”的玄机,其间妙处,岂可不察!

中医是历久而又弥新、古老而又神奇、博大精深而又魅力无穷的一门学问,而历代中医大师也都是平脉辨证的高手。所以,无论时代怎么进步,也无论科技怎么发达,中医的诊法依然需要依赖于人。中医的诊法要精益求精,更多的是需要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悟性,尤其是脉学。除脉学之外的其他诊法比较直观,熟记硬背之后再灵活运用,就能于临证中信手拈来。

二、诊为医学桥梁,切忌盲人摸象

作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者,在临证治病时,大多需要经过诊断、辨证和治疗三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中医诊法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来讲,要比别的独立学科多花一点时间,因为不明诊法的医生,临证时无异于盲人摸象。然而,在众多诊法之中,最难学的莫过于脉学,脉学相当于诊法的半壁江山,学好、学精,是通往中医神奇之门的不二法门。

中医诊法是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是通往中医圣域的必经之路,只有拥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毅力,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本领。然而,“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在夯实中医诊法时,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托,真正做到学一当百、通一毕万。

三、犀烛诊法心源,格致岐黄真诠

诊法之奥妙,就像红尘之复杂,我们不难发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若能达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佛主拈花,迦叶微笑”的境界,就能明白“引玉之砖”“点睛之笔”的妙处,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中医学术与文化的诸多难点、疑点中犀燃烛照、迎刃而解!

试问今日之医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中医、西医、民族医将三足鼎立。中医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必须参与竞争,但在竞争与挑战中往往潜藏着机遇。所以,发掘中医诊法“不刊之妙旨”,打造中医学术“万代之舟航”,仍是一项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的重任。

当然,只有在达到格物致知和妙悟融通的境界之后,才能体会岐黄之术的真正含义,才能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滴水知音,才能为“寿国以寿万民,治身以治天下”滴水藏海,才能为“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滴水映天!

 

                      《中医诊法入门(第2版)》编委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