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1HNq3cgy6EFBsR353fd&690
最近有点喜欢看《红楼梦》,但这次看和以前看不一样,这次着重探索曹雪芹的原意,这也是对于古书阅读的一种态度,对于古代经典,还真的要去理解作者的本意。当然,我读《红楼梦》虽然带着这种探本求源的思想,但还达不到那种通灵的境界。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作者匠心独具,原来这本这么厚的一本书竟然是那块灵通石头上所记录的,我一直在想,雪芹笔下的这个石头,有点现代的缩微图书的感觉。这是题外话,作者的匠心并不在这里,而是一开始就点明了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这就是他创作石头记的真实目的。原本就是要说这个世道,我们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而很多虚假的东西却一直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存在着。这一回中,甄士隐进入过太虚幻境之中,幻境中的一僧一道让他见过一块宝玉,然后就醒来了,醒来后就有一僧一道从他门前过路,那跛足和尚说那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之后,孩子丢了,房子烧了,跟着老婆回到娘家,不被待见,一时间好不落魄,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日子难过,上街又一次遇到那跛足和尚,一首《好了歌》说到他心窝里了,于是便与那疯和尚一道,不知去向。而他前脚刚走,后脚就传来喜讯,他平日里接济的落难人贾雨村,如今成了知府。
思考:1.甄士隐落魄了,回到自己岳父家,却不被岳父待见,这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有道是: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路旁无人问。人,一旦落魄了,那些个亲朋好友,个个避之唯恐不及。
2.贾雨村在最不得意的时候,时常受甄士隐的接济,在他发达后,回来首先还是想着这个曾经在最为难的时候的故人。这也说明了一个社会问题。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你给他一碗饭,他会记得一辈子。正所谓:爱重成仇,薄极可喜。要么不给别人馈赠,要馈赠就要雪中送炭。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回来后风光了一阵子,接着又把职位弄丢了。只好先歇着。而林如海中年丧偶,家中一爱女又是体弱多病,无奈家中无人照看,只好送到亲戚家寄养。
思考:1.贾雨村丢官,反映了仕途路上的无常。这也是个社会问题,今日你是高官一个,明日也许会成为平民,一切还是看的淡些为好。
2. 林黛玉本身就不应该寄养在亲戚家,(后文说过,黛玉曾遇到过那个跛足和尚,说她在家休养才可保平安),这为后来的黛玉之死,埋下了定时炸弹。这个也反应了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父母应该常与孩子在一起,可他毕竟条件所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已如此,没成想落下个这么个结局。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贾雨村在金陵再次被启用。林黛玉被寄养在荣国府。其中,黛玉与宝玉相遇,二人似曾相识。在哪里?在梦里。这是在唱《甜蜜蜜》吗?
思考:1.都说宝玉不爱读书,这个恐怕另有含义。宝玉如果不爱读书,又如何给花姑娘表字袭人呢?又如何给黛玉表字颦颦呃?他们所说不爱读书,恐怕是仕途之书,这也反应了一个社会现实,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总是以父母的意愿为转移,要求孩子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全然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快乐。
2.宝玉为黛玉而摔玉,既然那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为何要摔? 这为他们后来的爱情难以两全埋下了伏笔。至于雪芹为何如此写,还值得思考。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贾雨村一上任就要处理一个人命官司。贾雨村本来准备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结果被门子劝阻。并搬出一套“护官符”的说法。结果真凶逍遥法外,受害者状告无门。
思考:1.贾雨村很想干出一点事,却被护官符所困,难以展开拳脚,这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实,那就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在牛二也得屋上拔草,屋下看人。搞不好引火烧身。
2.门子为雨村献计献策,而且还是老相识,结果却是终究还是寻了他个不是,远远的发配才算罢了。这是为何?门子,你知道的太多了。没被灭口就已经很仁慈了。着同样反应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你对你的上司知道的太多,往往很危险。
3.英莲与冯公子真心相爱,却是一个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有冤无处伸,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所有的冤案都可以得到沉冤昭雪的。
目前还只看了这么几回,就觉得雪芹同志为何称此书为《石头记》或《红楼梦》了。就算当时在位的雍正爷找起他来,他完全可以辩解的,第一,这是一块石头上的记录,这只是那个石头在诉衷肠。还有,这本就是红楼一梦,当不得真的。我想当时雪芹写这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担着很大压力的,但他本已是贫困潦倒,极度痛苦,而此时又是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有着不得不写的理由。
很多学者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是是后28回或30回出版社(脂砚斋)不敢出,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说是“被借阅者迷失”当属托词。整个《红楼梦》中隐藏了太多的社会现实,要是全部出了,势必会引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于雍正的统治会带来麻烦。于是,便找来了高鹗修改了后面的部分。
从雪芹的原意来看,这本书不是在写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而是在借着贾府的兴衰与红楼诸生的命运来警戒世人。
【注】 纯属个人观点,未必全对,或许可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