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内经】神奇的经络:大众养生的必备知识(四)

(2013-10-23 14:47:46)
标签:

黄帝内经

健康

健康长寿

经络养生

人体健康

分类: 大医精诚

    《灵枢·经脉》记载了胃经的循行路线:“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http://ww3/bmiddle/5d2df736jw1e9o6hod6f0j20bk0el3z4.jpg

图片名称:足阳明胃经

图片来源:人体健康藏宝图 《黄帝内经》深藏的生理奥秘

网址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2730012.html

    胃经起于鼻旁的迎香穴,夹鼻子上行,左右交于鼻根凹陷处,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会于睛明穴,向下沿着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复出,环绕口唇,左右下交于颏唇沟的承浆穴,退回,沿着下颌骨后下缘至大迎穴,沿着下颌角上行,过耳前上关穴(客主人),沿着发际,到额前。分支一:从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着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穴,折向前行,入缺盆,进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于胃,络脾。分支二:(直行)从缺盆出于体表,经乳中,向下夹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的气街穴。分支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从腹腔内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和,然后向下沿着大腿内侧前沿至髀关穴,直接抵达伏兔穴,入膝髌中,沿着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二趾外侧端。分支四:从膝盖下三寸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足中趾外侧端。分支五:从足背上的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

    胃经出现病变后,会出现哪些病变呢?《灵枢·经脉》如是说:“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口呙)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胃经出现病变时,常会有以下表现:恶寒、战栗,打呵欠,面色黑,怕人与火光,听到木头碰击的声音就心中惊悸不安,心中不安,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孤僻,甚至会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癫狂现象,胃鸣,腹胀;狂证,疟疾,温邪侵袭身体、汗出,鼽衄,口歪,唇生细粒小疮、时流黄水、或痒或痛,颈项肿痛,喉痹,腹部水肿,膝关节、髌骨肿痛,胸部、乳房、气街(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大腿、小腿、足背上都疼痛,足中趾麻木。如果经气太盛,身以前发热,胃热太盛,消谷善饥,尿色发黄;经气不足则会身以前发凉,胃中寒冷而胀满。这条经络可以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胃疼、胃胀、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痤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疼、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中风偏瘫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经过的关节肌肉疾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