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采药去——中药入门必读之书

(2012-03-16 09:56:39)
标签:

神农

中国

中药

五灵脂

马兜铃

健康

分类: 书讯推荐

【导语】

2011年9月,我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出版了《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一书,该书一出,市场反应强烈。诸多读者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好评如潮。那么,是什么魅力震撼了读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吧,领略书中妙趣之处,体验书中精彩之处。

 

 

http://www.cptcm.com/images/201110/goods_img/3266_P_1318233790593.jpg

【基本信息】

编著者: 段煦 
责任编辑: 马勤
ISBN: 978-7-5132-0542-9
微机代码: 205429
出版日期: 2011-09
版次: 1-1
开本: 24
印张: 8
字数: 178
定价:35元

【内容提要】

    本书为从博物学视角认识、解读中草药的科普图书。博物学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老学科之一。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与其他趣话、趣说中药、中药故事类的图书通过一些传说故事来引出中药的功能效果不同,本书只是将中草药的功能作为它的一个侧面或一部分来介绍,更多的是把中草药放在自然的大背景下,从生物、地理等多个角度去解说它,让读者在知道一点中草药医药功能的同时,了解许多相关的自然科学常识。作者的文笔清新隽永,充满了对中草药的昂然兴趣与热爱,将读者带入了奇妙的大自然当中,给读者带来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
    全书以采药作为切入点,分为在山上采药、到房前屋后采药、到花果蔬菜园里采药、在动物世界采药四部分,共介绍了60多种中草药。除了优美的文字之外,书中还配有一百多张精美的草药图片,均为作者采药过程中所拍摄,全书图文并茂,读来轻松有趣,适合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医学生阅读。
【评论】

评《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

文/马勤

上古时代,一位部落首领,紧皱着眉头在林野间徘徊,部族里的百姓为疾病所苦,让他忧心冲冲,他揪下一片草叶,无意识地放进嘴里咀嚼,却突然发现草的汁液口感清凉,缓解了因焦急和干渴导致的咽喉疼痛。他的眼前一亮,将目光投向了脚下葱郁的草丛……这位首领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终于找到许多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不仅帮助人们解除了病痛,也开创了中医药的纪元。在其后的几千年里,无数的后来者继续着这样尝试、寻找、发现的过程,将中医药发展壮大,成为庇护华夏民族健康生息的国之瑰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的人们不用再尝百草,就能在医院、药店轻而易举地买到中药了,似乎人与中药的距离更近了。然而实际上,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却让真正的中药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中药究竟是什么,《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一书通过作者亲历的采药故事和近二百幅图片为我们描摹了身边的中草药。

一、在博物王国邂逅神奇的中药

在作者的笔下,中药是鲜活而有趣的存在,一花一叶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学问。你会发现,中药不仅仅是中医处方里的一个个名词,不仅仅是药店百子柜里的一格格饮片,不仅仅是红炉上沸腾的药罐口氤氲着草木芳香的蒸汽,也不仅仅是白瓷碗里泛着悠悠水光的褐色汤液,中药首先是神农在林野中尝过的那些花花草草,是博大的自然王国里,与自然融为一体、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矿物。

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念,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观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博物学的精髓。博物学把大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用观察、描述和分类来阐释探索自然。在博物王国里,中药联结着植物、动物与人类,具有种种奇妙的际遇。就比如书中提到的中药马兜铃,因为《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拿来搪塞朱紫国的国王,而被许多人所知道。马兜铃以果实入药,能够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现在已经普遍种植了,不是什么稀罕的药物。然而要寻找野生的马兜铃,却要有些窍门。你知道吗,如果你在山区的山脚下发现白色的软尾亚凤蝶,这种蝴蝶翅膀的末端有长的飘带,飘带的基部是鲜艳的红色,那就说明你离马兜铃不远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亚凤蝶的幼虫就喜欢吃马兜铃的嫩茎叶!所以有了引路的亚凤蝶,再向那阴湿的坡谷、沟边儿去寻找,多半都能找到马兜铃。这中药与蝴蝶的共生就像大自然的小秘密,让人惊叹又不禁莞尔。

中药是国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博物学告诉我们,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互利共存。这一点用中药五灵指来作脚注,再恰当不过。五灵脂其实是北方大山里一种叫作鼯鼠的小动物的粪便,入药能够活血散瘀,散寒止痛。有趣的是,如果鼯鼠的食物中其他饲料的份量超过主食松柏叶的五分之一,这“生产”出的五灵脂就没法入药了。原因无它,五灵脂药效中的一部分有效成分就来自鼯鼠吃下去的松柏等具有芳香物质的植物。聪明的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将之代代相传,才使得小小的鼯鼠与五灵脂能够到今天还惠及国人。

二、中国人应该懂一点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宝,作为中国人应该懂一点中医药。而认识一些中药,不仅是了解国宝的第一步,也于实际生活有很多的益处。就比如地榆、车前草这样的草药,不论南方、北方,城市、农村,随处可见,一旦认识了,很容易辨认和获得,万一在野外遇到紧急情况又无药可用时,如果看到这两种药,还真没准能应应急。《采药去》的作者不也是在野外没水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认药本事,用地黄的汁液解了燃眉之急吗。还有山荆子、履盆子这样的小野果,对于爱户外旅行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掌握采认的要诀,既可解渴,又有营养,还增加了旅途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假如说认识中药对普通人来说是增长知识、获得乐趣,那么对于中医行业里的专业人员来说则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现状却是,学中医的中医师虽然天天开中药,可往往连中药药材饮片都认不全,学中药的很多中药师天天与中药打交道,可很多并不认得生长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听起来让人惊讶,却并不意外。现代中医教育专业细分的模式,中医院的形式与现代中医的行医方式,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推手。记得曾经读过一套名老中医的传记,其中记叙的名老中医现在多已六七十岁。读后发现,这些前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自己外出去采药,用新鲜的道地药材,特别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时,他们都有自己的用药特点和习惯。其实古代的中医就是医药不分家,不仅自己采药,还自己种植药物,要学中医往往就是从认药学起。如果说古代的中医教育是握住的拳头,各种知识尽在掌握,那么现在的中医教育则像伸开的拳头,向各个方向发展,不仅五个指头不一般长,而且在手掌展开的瞬间,有些看不见的金砂从指缝间漏掉了。尽管现实条件不佳,并不意味着中医人自己就可以放任自流,对临床中医大夫来说,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多了解中药,全面地认识中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

在《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一书中,几乎每篇文章都能让你对中药产生全新的认识,既让你了解他们的模样和功效,也探究他们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就像一幅幅白描小像,把自然界中真实的中药完整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的今天,中医药被冠以国宝的头衔,作为中国人应该懂一点中医药,了解一下国宝的来龙去脉。不妨读读这本书,跟随作者的镜头和文字,进入多姿多彩的博物王国,到山上、房前屋后、花果蔬菜园和动物世界里认识生长在大自然里的鲜活的中药,一起踏上一段寓教于乐的科学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