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用户(司令小兵改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61907/answer/854236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了解欧洲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要从三波人入手,中东农人、印欧人和旧石器时代老欧洲人,这是欧洲人的三个主要祖先,欧洲绝大多数民族都是由这三波人混合成的。至于特殊的芬兰、匈牙利等民族以后有空再补充。
一、老欧洲人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在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之前,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分布着其他一些我们人类的亲戚,其他的直立人,他们同样会制造工具,比如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亚洲的丹尼索瓦人,但是他们都被我们的祖先灭绝了。
前往欧洲,灭绝尼安德特人的是克罗马农人,随后还有其他一些旧石器渔猎人群,如今人类学家已经基本确定他们就是欧洲人Y染色体SNP-I系的源头,他们构成了欧洲人的基因底层,并因欧洲各地环境的不同,分化成不同的白种人子类型,比如阿尔卑斯人种和诺迪克人种中的波雷比类型、布伦类型,这些类型都有着宽阔的头骨、高大的身材。
今天北欧人、北德人、巴尔干人有较高的I系比例。

德国白人知名门将卡恩
好莱坞白人明星朗·普尔曼
(
老欧洲人 整一个“白化黑人”

)
二、中东农人
农业是中东人发明的,当时中东居民借助农业的力量向四周扩散(闪米特语系是其中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欧洲也是中东农人扩张的方向之一,中东农人征服了更早的老欧洲渔猎人群,与之混合,形成了印欧人入侵之前的老欧洲人(巴斯克人即其文化后裔),并且将地中海人种特有的一些特征如窄面、鹰钩鼻等带入欧洲,并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地至今仍然相当显著。另外地中海人种与阿尔卑斯人种混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子类型--迪纳里克类型(南斯拉夫常见类型)
(长颅高面的特征很明显,类似于现代的南高加索类型,西伊朗类型,安纳托利亚类型。)

中东农人?7000年前北庄遗址。

据历史记载,繁衍在西班牙北部山地的巴斯克人曾经抗击过西哥特人、法兰克人、诺曼人及摩尔人。到1492年,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王国统一西班牙后,巴斯克地区成为西班牙的一部分,当时的西班牙王国根据巴斯克地区的民族特点,同意其民族自治,承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极大的独立性。

巴斯克- 最后的“老欧洲人”
巴斯克地区位于比利牛斯山脉西部,比斯开湾沿岸,地跨西班牙和法国,该地区包括西班牙的巴斯克自治区(País
Vasc)、纳瓦拉自治区(Navarra)和法国的北巴斯克地区(Northern Basque Country
)。
1931年西班牙共和国成立,多数巴斯克人效忠西班牙政府,但仍有不少巴斯克民族主义分子坚称建立巴斯克国家。正是这种极强的民族认同感,使得巴斯克民族在历经历史沧桑之后,依然保持其民族的本色,长期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区内。
三、印欧人
我们都知道印欧人最终征服了欧洲,并同化了老欧洲人,他们也被叫做新欧洲人。在这里印欧人特指印欧语系(或叫雅利安语系)的祖先----早期印欧先民,新石器时代他们活动在中亚和南俄草原,并随着他们的畜群到处游走、扩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最早开始使用青铜(迈科普文化)和铁器(赫梯人)的人群,凭借技术优势和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他们在面对其他非印欧语系人群时无往而不利。
雅利安大迁移
印欧人可以按Y染色体分为两波---R1a和R1b

雅利安-波斯人
(一)先说R1a,R1a旗下有两个重要语族,斯拉夫语族和印度-伊朗语族,即印欧语系的S类语言。
印度-伊朗语族的祖先即印度古代记载中的雅利安人,他们游牧于中亚,征服了伊朗高原的埃兰人和南亚次大陆的达罗毗荼人,后两者都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有发达的文明。

电影里的印度贵族 雅利安-波斯人
雅利安人中留在中亚的一支则发展为塞种人,即斯基泰系民族,乌孙、萨尔玛提亚、阿兰、奥赛梯、于阗、疏勒俱属此类,他们曾经西达乌克兰,东及新疆,横行一时。雅利安人早期属于尚未完全分化的白种人,定居后分化为地中海人种(印度、伊朗)、两河类型和安德罗诺沃类型(斯基泰)。

斯基泰人 塞人

斯基泰,古籍中的"塞种人",《汉书》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一个今天已很陌生的名词“塞种人”。《汉书·西域传》...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另一支R1a则一直向西来到欧洲东部,混合了喀尔巴阡一带的I系土著居民,成为斯拉夫民族的祖先,他们在斯基泰系民族、凯尔特人、色雷斯系民族、日耳曼人的夹缝中顽强存活了下去。并最终找准机会发展壮大。斯拉夫人的祖先大致属于诺迪克人种,主要是新多瑙河类型。

斯拉夫人
斯拉夫南支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他们都是斯拉夫人与巴尔干土著混合形成的民族,原南斯拉夫诸民族多属迪纳里克类型,保加利亚则是多种阿尔卑斯人种子类型混杂。被混合的巴尔干土著的成分是罗马帝国公民,在被罗马征服之前分别属于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这两伙人后面会讲到。
斯拉夫西支包括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西斯拉夫诸民族相对较纯,融入外族血统较少,以波兰尤甚,捷克和斯洛伐克则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周边民族成分。

战斗民族俄罗斯人(斯拉夫东支) “白皮肤的鞑靼人”
斯拉夫东支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是相对较纯的斯拉夫人,因此外貌与波兰接近,外来成分主要是立陶宛人和哥特人。而俄罗斯人位于东方,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北方芬兰人(N1c1)和南方斯基泰人(同属R1a),后来又吸收了少量东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因此我们看到俄罗斯北方人是东波罗的类型(浅色素),南方人有很多黑海类型(迪纳里克、高加索),还有少数图兰人种(黄白混血),更多的俄罗斯人是东欧类型,圆头宽面,是十世纪以后逐渐分化产生的新类型,目前被归入到阿尔卑斯人种下面。
(二)再说说R1b
R1b现在已经被确认为也是印欧人成分,代表了印欧语系K语言,包括日耳曼语族、凯尔特语族、意大利语族、希腊语族,以及已经消失的色雷斯语族和伊利里亚语族。也就是说,R1b代表了欧洲西部诸民族,其与R1a的分界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东西欧格局。
R1b的祖先曾经在东欧长期与R1a相处,彼此是邻居,互相掺杂了部分,我们现在多猜测这两者当时都是浅色素的诺迪克人种。在东欧停留相当长时间之后,分批次进入中欧,进而从中欧扩散到西欧。早期的向西迁徙者我们对其只知一鳞半爪,但至少知道有一支迁徙到伊比利亚半岛与当地土著居民混合,成为伊比利亚人的祖先,但应该未能将印欧语言传下去,是被同化者。
另一支则迁移到英伦群岛,并因为当地多雨阴天的环境产生了全世界最大的红发人群,他们是不列颠巨石阵的建筑者。还有几支迁徙到了巴尔干半岛,与当地的老欧洲人混合,并因混合程度和混合人群的不同,分化成希腊人(希腊人为至少两批次印欧入侵者征服的结果)和色雷斯集团(包括色雷斯人和达西亚人等),他们之间还有混血民族马其顿人。

与之类似的分支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批,他们在中欧汇聚、定居,产生了相当高水平的文明,并向周围扩散,他们的人种类型已经确定为诺迪克人种的哈尔施塔特类型和凯尔特类型,他们是现今大部分欧洲民族的直接祖先。
首先迁出的是日耳曼语族的祖先,他们向北来到斯堪的纳维亚和北德意志,与当地的I系居民混合,形成了古日耳曼人,其中I系居民虽然被同化,成分比例上依然占优势,征服者R1b仅属少数,另外还有少量R1a。
日耳曼民族
然后迁出的是意大利语族的祖先,他们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亚平宁半岛,征服当地土著,形成了古意大利人,当然,同日耳曼人一样,征服者是少数,被征服者(中东农人为主)是多数,因此古意大利人并不像古印欧人一样浅色素,而是地中海人种。
再然后迁出的是伊利里亚人,他们向南斯拉夫地区进发,与当地老欧洲人混合。当然他们最后的结局是成为罗马公民,并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被南斯拉夫诸民族征服、同化。

凯尔特人是一个部落民族-包括高卢人,伊利比亚人以及不列颠人,公元前1000年左右从德意志中部迁到了西欧。他们与罗马人之间的战争从公元前4世纪起持续不断。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雷波这样描述战斗中的凯尔特人的装备:他们的武器在尺寸上与他们的体格很搭配,有长矛和同等规格的长矛,以及挂在右侧腰间的长剑。
最后留在中欧的是凯尔特人,或者叫原始凯尔特人,他们大多数为诺迪克人种凯尔特类型,也即我们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常见的那种锥子脸平额头,但并不一定红头发,中欧老家南德意志直到今天的居民依然长的很像古代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四处扩张,占据了半个欧洲,他们征服并同化法国、英伦、西班牙、北意大利、匈牙利的老欧洲人,并与之混合形成各种体质特征的凯尔特人。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凯尔特人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实际上是凯尔特人征服当地的老欧洲红发人群产生的混合民族,凯尔特成分其实相当少。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罗马人建立帝国,日耳曼人大迁徙,斯拉夫大迁徙,于是乎欧洲现今的各个民族就形成了,他们都是上述古老集团的混合,如有需要或不解再补充。
补充一点各个新石器及青铜时代迁徙人群的知识。
1、中东农人是个很笼统的称谓,他们带有种植麦类、豆类以及驯养山羊的技术,故而在人口数量上占有压倒性优势,所以能够征服并同化欧洲的渔猎克罗马农人。中东农人实际上包括了来自高加索一带的G系T系(尤其是G2a,是入侵欧洲的主力),来自于伊朗高原的山羊驯化者J系(可能他们的后裔产生了埃兰文明和印度河古文明),以及很可能是闪含语系的源头E系(广布于北非中东南欧)。
不过跟我们所预设的不同的是,渔猎的旧石器时代老欧洲人实际上原本是深色皮肤的(棕色),而中东农人则是率先开始皮肤变白的,因为食谱中谷物占比增加、肉类降低导致摄入维生素D不足,白色皮肤能更好地利用阳光合成维生素D,故而具有个体竞争优势。
欧洲各个人群皮肤变白的时间比想象中的可能要更晚。
2、东欧的原始印欧人里,R1b是从高加索以南翻越过来的,在南俄草原上放牧为生。这批人是牛的驯化者并拥有牛奶这一强身利器,他们还最早冶炼青铜和铁器,拥有巨大的文明优势。但是很可能,这批人并不具有太多的浅色头发。
具有浅色头发的是俄罗斯中北部森林里的R1a,他们在早些时候蔓延至整个波德平原(前第五千纪)。
原始印欧人除了具有我们印象里的北欧人种特征,还略带点黄种人特点,同样的,欧亚东部的黄种人,很多也略带点白种人特点,这是欧亚地区的相对中性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点逐渐消退(俄罗斯的一些少数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仍然保留部分这种欧亚特征)。
3,本文所述的人群,均有一定频率的蓝色眼睛性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