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2020-09-17 14:53:24)
标签:

杂谈


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东线位于湘桂之间,连潇水达贺州,沿永州、道县、江华、富川,穿越都庞岭和白芒岭(今白芒营一带)过贺州县(今八步区)南下。修建的潇贺古道路宽为1米左右,至今古道遗留的痕迹在五庵岭村可随处找到。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原称岭口古道,后来称楚粤通衢、富川驿道。 [2]  其雏形秦"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 建成灵渠,过后不久,秦军发现漓江水浅滩多,于是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开辟了一条进入岭南的新道。这条新道,成了中央政权控制岭南的交通要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长沙市郊马王堆除了那具让世人震惊的西汉女尸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文字典籍和图册,其中有一张两千多年前的地图--西汉《地形图》分为主区和邻区两个部分,主区归西汉统治,标出了八个县和七十个村里的名称,画得十分仔细。邻区归当时的割据势力南越国管辖,画得非常简略,仅仅标出了一个地名:封中。 
     困惑了多代历史学家,,,现贝原肇庆市封开图书馆馆长 陈乃良为代表的多数学者,倾向潇贺谷地极可能就是“封中”贺江那时称为封水,“中”在古汉语里还有泛指某个区域的含义,比如说吴中、蜀中、冀中等。“封中”极有可能就是今天的贺江流域--湖南的潇水到贺江,中间有170公里左右的山间谷地,是当时翻越五岭最好走的路线,通往南越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掉了南越国,重新设置了郡县。在岭南全部32个县中,封中南北不足200公里的地方,就设有6个县治(谢沭、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广信)。这些县相隔仅仅三十公里左右。据《汉书》记载,当时封中六县的人口约有九万多人,而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南海郡,面积是封中六县的五倍,但人口也只有九万四千多人。可见当时的封中,是岭南一带繁华的地区。 唐代,岭南第一个状元也出在这个地方(封开)。

    这是一条他统治岭南的交通命脉,汉武帝密麻麻地设置了县治,意图当然是把这个地方巩固起来。之后,随着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逐渐繁荣,从中原移岭南的民众,逐渐沿着西江向下游迁移。到了唐朝,宰相张九龄凿开了梅关,这是一条从湖南进入广东更为便捷的道路,封中这条舟车往来喧嚣热闹了一千多年的古道,终于渐渐清静下来了。          接替封开成为西江政治经济中心的,是位于下游一个叫做高要的县城。公元510年,梁武帝把西江边上的高要县升格为郡,它就是今天的肇庆(宋徽宗、朱由榔、利玛窦、端砚、粤语的发祥地...)。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贺州 市是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历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称。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明清之际, 这里成为桂湘粤三省(区)的商品集散地,是全国罕见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 是“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的宝库,现在的族群调查,有些已经无法归入那个民族了。这种现象古代就存在, 比如 央人、狼人,既非壮族,亦非瑶族、苗族,今天的民族划分也没能科学化地予以界定。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西汉谢沐关-谢沐(江永)县及楚粤通衢示意图。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西线)到达江永后,有二条古道进入广西富川,在县城附近汇合:  
    1,江永---千年古村上甘棠---桃川(兰溪瑶族乡)---石枧---谢沐关---小水---秀水---朝东---城北---富阳---冯乘(今富川)古城(含岩寺营—岔山村道) 
     2,江永---麦岭---葛坡---古城通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1. 临贺 故城 是潇贺古道多条水路陆路的结点
    贺街镇是 贺州 的前身。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临贺县治之后,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才将县治搬迁到现在的八步镇。临贺 故城 使用的时间长达2062年之久。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2.贺州博物馆 贺州 学院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新石器时代双肩石铲,采集于八步区信都镇石福遗址,为国家二级文物,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这些国家级文物都在贺州,你见过了吗?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春秋时期铜鼓,1991 年出土于平桂区沙田镇龙中村,为国家二级文物,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周代青铜甬钟,1996 年出土于平桂区沙田镇马东村龙婆岭,为 国家二级文物,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青铜麒麟尊,又称“春秋铜牺尊”或“牺尊”,1991 年出土于平桂区沙田镇龙中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春秋蟠螭纹青铜罍  铜罍与春秋青铜麒麟尊同时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春秋时期陶黼,1963 年出土于八步区桂岭镇进民村猪观岭,为国家二级文物。与该陶黼同时出土的还有“春秋夔纹方格纹四系陶罐”(现珍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当时全国出土的同时期同类文物中唯一的完整件,填补了当时我国春秋时期印纹硬陶出土完整件的空白,对研究我国古代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东汉铜人吊灯,1978 年出土于昭平县北陀镇,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神兽铜砚滴,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这件精美绝伦的文物是1976年出土于广西昭平县北陀镇乐群7号东汉墓

     铜人高鼻梁,大耳,深目,面部较瘦,头戴云雷纹帽,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着短袍至肚脐。从该灯的铜人造型来看,应属灯奴型人形灯。青铜人吊灯在昭平的出土,对研究东汉时期贺州经济发展状况、对外交往、青铜冶铸工艺以及海陆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釉下彩青瓷壶,1972 年出土于昭平县走马镇,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经文物专家鉴定,此壶为唐代长沙铜官窑烧制,专家推测此壶或 自湘江由灵渠溯思勤江水道而至,从而印证了潇贺古道—思勤江这条重要水道的繁荣历史。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位于潇贺古道上的的八步区铺门镇高寨古城,是封阳县治所。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遗址周边的汉代古墓中,也出土了不少汉晋代高脚茶杯和茶罐等茶具(?),如今收藏在铺门镇封阳历史博物馆。

    唐代青釉褐彩绘花鸟纹壶在昭平走马出土和唐代鸡首壶、茶碗在八步铺门出土,透露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灵峰广场旁的小山“留趣山”乾亨寺铜钟  始铸于南汉大宝四年(961年)  距今己有1000多年的历史  乾亨寺铜钟通高159厘米、口径80厘米  在广西五大铜钟之中,其体量居第二。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贺州 学院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它由李晓明教授筚路褴褛地一手创建,他顶住“教授收破烂”的嘲笑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全身心地致力于抢救濒临消失的 贺州 各色文物,经过多年深入崇山峻岭,率领学生采集到各族群文化实物和矿冶与钱币文化实物3万余件,于2013年筹建开办“ 贺州 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李晓明教授,作为一个来自外地的 湖南 人,比任何当地的人都更加热爱 贺州 本土文化;作为一个来自大学的学者,比任何一个教授都勇于放弃名利地位,呕心沥血奔事业;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比任何博物馆都花费最少的钱,征集到最多的文物。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在博物馆里,有潇贺古道早期研究者王国政的手绘潇贺古道线路图稿。

  3.富川 古城
   富川于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为楚越之交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本是潇贺古道西线陆路的最后一站,进入 富川 古城,就可以乘船浮贺 江南 下,经 贺州 汇入 西江 。但 富川 古城被1961年开始蓄水的龟石水库所淹没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麦岭镇,麦岭是历史上从北方进入广西的必经之路。是广西北界的一个古军事要地,曾经在此设立武府,常年驻兵设防。  当年秦始皇为了扩边而开辟了一条古道就经过这里。古道前方有一个叫做“月塘”的村子,那里有一座岩洞,洞中有宋朝御史周英纠书写刻凿的摩崖,据说是罕见的“倒写、倒刻、倒看”诗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当地叫做“书字岩”。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书字岩就在大树左侧远方林木下方,要问人)

宋朝御史周英纠因上书皇帝极力主张抗金而被罢官后返乡,就隐居住在这个洞穴中,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他仰卧在石床上,仰面望壁,在平整石壁上面由下向上书写诗句,并凿刻下来。内容为叙述其“罢官归隐”的心情。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朝东镇,向富川县城方向,穿岩。

      凤溪古村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富川古城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4.谢沐关
     近二十年前 富川 县文物专家王国政在朝东镇小水村发现5公里长的夯土残墙垣,并认定为谢沐关, 富川 、 贺州 的地方史专家、两广的历史地理专家均沿袭此说并加以发挥,将谢沐关分为东西两个隘口:东隘口叫牛塘隘,是天然的山形隘口;西隘口叫小水峡隘,是人工筑成的夯土墙。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假设它就叫谢沐关,取名必定与谢沐河相联系。但谢沐河(今名桃川河)既不流经牛塘峡,也不流经小水峡,而是流经龙虎关(桂门关),出 广西 恭城 县,在 平乐县 与 漓江 汇合;南北朝时叫平乐水,现叫 恭城 河。
    按逻辑推理,谢沐河流经的龙虎关就是谢沐关。也有专家(或文学家)为了解决小水村的“谢沐关”不在谢沐河线的矛盾,想象秦军过灵渠后受阻,绕道从龙虎关入桃川镇,转穿小水村的“谢沐关”,夺取 富川 、 贺州 ,这就是臆想中的谢沐古道。从历史地理看,古人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路,汉武帝时设立谢沐县,主要就是为控制谢沐河一线的交通的,也就是今天 湖南 江永 — 广西 恭城 、平乐一线(今天为325省道)。 
    恭城 和平乐都 曾经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贵族墓葬,说明 恭城 一平乐线是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重要交通路线了。



     4. 富川县岔山村  
  由 湖南 江永 县的岩寺营过 广西 富川 县的岔山村,走古道不足2公里,徒步时间不足20分钟。乡路则我们的大巴车过不了,要返回 兰溪 ,出省道,绕县道,先入 广西 境,再到岔山村。岔山村被人谬称为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因此又号称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实际上,岔山村从明代初期才开始建村,据说在明中期才开 始兴 旺,不过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露营好地方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走进了岔山村,最先进入眼帘的是一道溪流从村前流过,溪流之上矗立一座造型典雅而历经风霜的古风雨桥——兴隆桥,该桥兼有交通、避雨、聚会、议事等功能,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留在岔山村里的一条斑驳的青石板路,正是承载着尘封历史的潇贺古道。紧挨山边而过的古道两边,是充满着记忆的微派建筑民居,一砖一瓦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秀水古村,它在岔山村南边3公里的地方,潇贺古道所经。旧时, 湖南 上甘棠多与 广西 秀水村通婚。而据《明史•地理志》和清光绪版《 富川 县志》记载,明清时,秀水村的秀峰下,曾设置寨下市巡检司,到光绪时已经裁撤掉。秀水既是文化古村(被炒作为状元村),也是潇贺古道的要冲,还曾经是个贸易墟市,所以设置了巡检司来进行治安管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秀水村,两村相距不远。  富川秀水状元村,人称“小桂林”,与岔山村同属广西富川县朝东镇所辖,距县城30公里。该村风景不俗,背靠一座陡峭苍翠的石山——秀峰,村前是一条风光旖旎的河流——秀水,河上有一道建造古雅精致的廊桥,水边还矗立一座三层塔亭,两岸树木扶疏、杨柳依依,周围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秀水村不仅自然风光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该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村境之内有“三江涌浪”、“灵山石宝”、“眠兔藏烟”等八大景观,故有“小桂林”之美称。该村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曾任广西贺州刺史。据记载,自唐至清,富川县历代科举进士名录133名中,秀水村独占了27名,还出了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而得了“状元村”的美名。现村内有古文物建筑状元楼、古牌坊、古泉池、古照壁等,还有五座古戏台、四处祠堂和四所私塾书院,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一批,还有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一批,历史文化蕴积深厚。

古道徒步点岔山村,穿村不远,就踏上了古道  这段潇贺古道,保存着青石板古道、卵石路基…从广西福溪==湖南兰溪(百柱庙)


    5. 

    
      “守九疑之塞”的一军,一般认为是从九嶷山余脉的萌诸岭一路进攻的。萌诸岭 通道 ,被今天的两广专家命名为潇贺古道; 湖南 方面的专家,则喜欢称为湘桂古道 永州 段。    潇贺古道就是连接 湖南 潇水和 广西 贺江之间的水陆两途的古代 通道 。在潇水上游的 道县 和贺江上游的 富川 县之间,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或卵石古道有十条八条之多,但苦于资料的缺乏,哪条是秦以前开辟的,哪条是汉或唐宋以后开辟的,专家们意见不一。于是,有人便将潇贺古道广义地确定为连接潇水和贺江的古道网。    我们选择行走的潇贺古道线路是: 湖南 道县 — 江永 的上甘棠村—岩寺营村— 广西 富川 的岔山村— 贺州 八步—贺街镇。这条古道被称为潇贺古道西线,是目前发现的潇贺古道中,保存石头道路最长、文物古迹最为丰富的一条古道。

  5. 岩寺营  
  潇贺古道西线从上甘棠村的月陂亭,穿行寿萱亭,南走 兰溪 乡,入牛塘峡,到 湖南 边界的岩寺营村。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一个被两侧石灰岩山包所夹持的峡口。只见一条古青石板路并入了现代乡道,路边竖着一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牌,里面刻着“湘桂古道 永州 段--牛塘峡青石古道”。牛塘峡被一些专家看作是汉代谢沐关的东隘口,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古道边建有一座单边石亭,辟有一方碧绿的泉潭,方便过往商旅行人歇息喝水。石亭的瓦顶已经崩塌,石墙还竖着两块碑石。一块为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牛巷上下大路题名碑记》,记述了牛巷大路(当年不叫牛塘峡耶)的环境、走向、修路的缘起和状况,以及捐助人的姓名、钱额。“若此地大面山一路,虽【】车马凑幅之孔道,实为出入往来之要冲。 南通 富邑,粤山楚水交辉;西望雄关,虎踞与龙蟠并峙。” 讲明这是由 湖南 向 南通 往 广西 富川 县的重要 通道 ,并且与西边的龙虎关有所关联。另一块民国二十年(1931)的《大地主人重修大路碑记》,字迹已被青苔覆盖得模模糊糊的了,隐约中还可以看到“三湘”、“两粤”的字眼。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行车的乡道在山门口右转,再成一个大锐角折向岩寺营村。而古道则在山门口直穿小盆地到岩寺营村。  平坦无阻的盆地中间,石板古道所经,屹立着一座孤独的风雨桥。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风雨桥也属瑶族文化的建筑,在湘桂交界的瑶区常见,汉人将它移植过来古道上,当做凉亭使用。岩寺营村的这座风雨桥叫朝天桥,跨在一个深潭上。通常,古道上的凉亭内,一般会设置盛水的石槽石缸和喝茶饮水的竹筒木勺;如果没有,那附近一定有甘甜的山泉或井潭。这座朝天桥内,两边木栏杆已经不见了,让行旅商客休息的长木板凳只剩下一边,那笨重的石雕大水缸还在,还有让人遐想的空间。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进入岩寺营村,向路边一个中年汉子打听附近有木有古代城堡残墙,我的内心想法是撞彩找找汉代谢沐关遗址。谁知这位中年汉子回答得爽快:“有啊,就在旧村那里!” 并主动请缨带我们去。他边走边指着南面开了两个叉角的山顶说,那座山叫岔山,直线距离不过五百米,是 湖南 与 广西 的分界线,山的南面就是 广西 富川 的岔山村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通向旧村的这条石板路,则是古道的岔路,是东去 广西 福溪村的。

桃川,左转进入兰溪黄家村-上村…古道连接潇水和贺江之间的陆路相当平坦,由两个盆地相连,中间只有一个小小的谢沐关口,根本不要爬山越岭,可以说是连接中原和岭南一条天然通道。 因此,从湖南江永进入广西是不用翻山越岭的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谢沐关?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进富川后,油沐村有一对鸳鸯桥是必须看的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离开油沐村,南行几公里,右转入一条平坦的乡村路,三公里后就到了我们要找的“福溪”村;该村位于古道旁,这里距富川县城尚有40多公里,风尘仆仆而来的商旅们,大多选择在福溪这个地方屯货、歇脚。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福溪,生根石,是不能随意破坏的,否则带来不吉。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福溪百柱庙。吊柱和托柱44根,均用古楠、大水杉、香檀木作为建筑材料,共120根柱子,故称百柱庙。

   6. 江永县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位于 江永 县西南25公里。有一条青石板古道穿村而过。沿谢沐河往西走26公里,过桃川镇、龙虎关,可到达 广西 恭城 县界;沿古道往南约走15公里,绕 兰溪 瑶族自治乡,经岩寺营村,便进入 广西 的岔山村,它保存的石路有8公里之多,是潇贺古道保存最好的一段古道。 
  上甘棠村是一条千年古村。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在此地建谢沐县,以扼湘桂要道。直至隋开皇九年(589),谢沐县才与营浦县合并,另置永阳县。据村头的摩崖石刻内容,可推断周氏族人在废除谢沐县二百多年后,于唐 太和 年间(公元827年)就来此定居,为 湖南 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步赢桥。上甘棠古村前有谢沐河蜿蜒绕过,背有玉 屏山 脉作靠山,左将军山,右昂山,龟山为案,西岭为朝,风水学上叫作太师椅格局,上甘棠村是个“负阴抱阳,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村前的步赢桥横锁谢沐河,它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始建木桥,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建成石樑桥,清乾隆年间重建。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步赢桥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建桥碑记反映了古道的交通情况。北宋靖康丙午的《步赢桥记》说:“惟此甘棠之溪,循山沿畛,皆通往还,比官道缭绕,斯颇徑焉,故人多由之。” 明弘治十二年的《重建步赢桥记》说:“当四通五达之要,为一坊一团之镇。。。。民往来,络绎不绝,商旅经由,源源不已。。。。” 从这些桥记可以看出,明代这一带的商贸活动比宋代要发达。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走过步赢桥,来到村口外的月陂亭。古道边的石壁上,布满了24方摩崖碑刻,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内容有桥记路记、叙事文、唱和诗、八景诗和劝谕文等,最为抢夺眼球的是“忠孝廉节”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文天祥出任 湖南 提刑使驻永明县时,上甘棠人周德源曾与文天祥是 京都 临安 的同僚,便借机请他题字,于是文天祥书赠“忠孝廉节”的字幅。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从南槽门进村,先看见的是周氏宗祠,再过去是上甘棠博物馆。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村中古道两边的房屋,有些还保留了古代商铺的样式。如万顺号的商铺,旧时老板会沿着古道往西,路过龙虎关,到 广西 的 贺州 和 梧州 进货,然后贩运回来转卖。村中的这些青石主干道和尚存的商铺货行,见证了上甘棠村昔日的繁华岁月。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出得北槽门,前方有一片风水林。树林旁边是一座昂首挺立的昂山,明代甘棠八景之一是“昂山毓秀”指的就是这里。靠近山顶的悬壁上,凿出宽1.5米,高2.5米的“昂山”两字,笔划刚健有力,为该村第十七世祖的周唐辅所题刻。周唐辅生活在宋代,曾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与堂兄周唐弼一起倡修步赢桥,也算得上名重一时。    昂山之下,谢水和沐水在此汇合成谢沐河,汉代谢沐县依此取名。这个位置在风水上属于水口,为古人所看重。更加奇妙的是,右侧谢水,发源 于都 宠岭雄川源,源自高山雨水,被称为雄水;左侧沐水,发源于与 广西 交界的石灰岩地下水,被目为雌水。雄雌二水汇合处,气场信息得天独厚。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沿古道往北走出百米开外,一条横跨沐水的仿木卯榫结构的石板桥叫寿隆桥,水中4对桥墩成八字型内倾,每个桥墩两根 石柱 凿成榫头,牢固地插入凿成方孔的横板石樑。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7.  双屋凉亭  
    
  离开西关码头,沿潇贺古道南行,第二站就在五里外的双屋凉亭。这座凉亭还不太好找,只因它在偏僻之处,一条与道州中路平行的鹭鸶塘路(原古道)的里面。凉亭旧有两座,倒塌了一座,剩下的这座叫种福亭。古代的驿道,五里一亭,十里一驿,以方便行旅休息和补充能量。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种福”是佛家语。
      离种福亭北边百多米远的古道上,我们又发现了一座被泥土掩埋的石拱小桥,桥上还铺有石板路面,应是潇贺古道的一部分。

    从道县双屋凉亭前往午田村  沿着道县068县道,驱车一路向南。  到达午田村时,已是傍晚时分,这是我们进入江永前停留的最后一站。  一下车,一座横跨在永明河支流上的二孔石拱廊桥首先映入眼帘。  这是我们自道县出发,行走古道见到的第一座风雨桥。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清《永州府志》记载,午田桥是宋代淳祐年间村民朱明远倡建。2010年,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统计显示,它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廊桥。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走过了青石板路保存得十分完整的何家湾村,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又来到了拥有“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梁桥”的回岗村。



     8.道县西关码头
         道县 是潇贺古道的起点。在西关桥的北側,道州古城的西门口外,濂溪河与潇水河交汇之处,叫作西关码头,或者叫湾里街大码头。它是古代北来的客人和货物从潇水上船起水的地方,也是南来的客人和货物装船下潇水的地方。道县过后,潇水河道越来越狭窄,水流也更急,人和货物都很难再往上走。所以,潇贺古道真正的陆路起点就在这里。

    道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龙舟之乡”的称号。道州的端午,是融在西关码头的潇水灵魂里的。从宋代开始,农历的五月初一至初五,濂溪河与潇水河交汇处就一直是热热闹闹的。尤其五月五,是道州人肾上腺素飙升的一天;“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的一句谚语,道出了一千多年来道州人民扒龙舟的澎湃激情。
       

       现在的大码头只是一个地名,大石板步级台阶全然不见痕迹,古时人来货往的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无法想象。一个伸出河滩的八角形大青石地基却赫然在目,那是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的 文昌 阁塔基。

"十.一"计划--从道县到贺街,行走潇贺古道

上万尊不同年代的石像,为何出现在道县、江华、江永三县交界之处,何时存在于此,皆为谜。它们或许来历不凡,却从未见记载,疑问也便从没有答案。


                                                                  2020.9.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