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2020-08-10 14:47:07)
标签:

转载

文章来源:青铜器文化 · 2016-02-13 19:01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坦白说,将装饰工艺归入青铜器的铸造是不严谨的,因为大多装饰手法都是在铸造后进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也是整个青铜器诞生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而且采用装饰手法需要在铸造时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在此介绍也不无道理。


      另外要说明的是,装饰工艺这里指的是青铜器外部的装饰。虽然纹饰和铭文广义上也算是装饰,但毕竟属于铜器本身,之后再另作讨论。


       本期内容较多,笔者斟酌后决定不分期介绍,望读者谅解,尽量避免阅读疲劳,影响阅读体验。


中国青铜器文化中常见的装饰工艺有如下几种:


一、 镶嵌工艺


      “镶嵌”很好理解,在铸造时先在预设位置铸出凹槽,再将镶嵌材料嵌入其中。随着古代对材料性质认识的进步和发展,镶嵌材料不断变化,从最早的各类宝石到贵重金属,相应的加工方式也会多少有些不同。


        首先是绿松石镶嵌工艺,这是宝石镶嵌中最常见的(另有玛瑙、玉石等等)。镶嵌绿松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早在齐家文化之际,就有发现绿松石镶嵌的玉五孔刀,在青铜时代之前就有类似尝试。后来商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做工精良,工艺精湛,算得上绿松石镶嵌工艺的极致。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镶嵌绿松石象牙杯


      而青铜器上的绿松石镶嵌也是在此阶段。最早的铜镶嵌器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推测起始于夏末商初,且早期多用于兵器之上。铸造时需要先铸出凹槽,按照所需形状切割打磨绿松石,最后用生漆、树胶这类天然粘结剂将绿松石固定在凹槽内。金黄色的青铜兵器配以碧绿色的绿松石,可以想象,应该煞是好看。


 

       除了美观,镶嵌绿松石的目的更是为了表明权利和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嵌绿松石十字纹方钺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镶嵌十字纹方钺


      该器若作为兵器考虑,刃口却很钝,显然没有杀敌的能力,因此功能应是权杖,代表兵权,显示持有者与众不同的地位,这也是大多数镶嵌绿松石兵器的作用。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罍


        到了商代晚期,镶嵌绿松石也被用于装饰青铜容器。如首都博物馆所藏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罍(léi),通身嵌有绿松石,甚至在肩部上的兽首上也有小块的绿松石,非常少见,体现出当时的铸造和镶嵌工艺水平已经很高。商代之后绿松石镶嵌不再像之前那么流行,但也延续至后朝。


 

      第二种是镶嵌红铜工艺。此工艺的运用时间比绿松石要晚,从商代出现,但直到春秋战国交际之时才盛行。早期镶嵌红铜所用的纹饰沿用青铜器上常见的鸟兽纹,后期逐渐复杂,出现了许多表现社会活动的图案,如狩猎、歌舞、宴乐等等。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嵌红铜狩猎纹豆

春秋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红铜成分分析,发现镶嵌红铜存在两种不同的工艺。一种为“镶嵌法”,先铸造出口窄底宽的凹槽,形似燕尾,防止红铜掉落,再将锻造至软的红铜片或丝压入凹槽,最后用错石打磨,使红铜与铜器嵌错处更光滑。


       另一种为“铸镶法”,将处理好的红铜片固定在器物外范的腔面上,浇灌时铜液就会将红铜铸在青铜器表面,且由于红铜的熔点比青铜液高,也不会融化红铜。


       两种工艺虽然方法不同,但从效果上难以区分,而且虽然“镶嵌法”出现时代较早,但二者相差不大,都存在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可能分别有独立的发展。


 

       最后一种是镶嵌金银工艺。金银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很特殊,耐腐蚀抗氧化,柔软易塑,又有耀眼的光泽,人类很早就认识并利用这两种贵金属,金银镶嵌正是利用了这几种性质。镶嵌的方法和红铜镶嵌中的“镶嵌法”基本相同,应该有传承沿袭的关系,只是金银熔点低,受热就软化,从工艺上来说容易镶嵌。镶嵌黄金始于春秋时期,早期只是用于简单的纹饰和铭文的装饰,多见于兵器之上,且金的用量很有限。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错金鸟篆戈


       到战国至西汉,此工艺达到了繁盛阶段,各种器型上都有出现纹饰复杂、图案完整的镶嵌金银装饰。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错金夔纹豆

战国


      从战国中期开始,白银镶嵌也随后发展起来,改变了单一饰金的方式,出现了金银同饰,或单独饰银的装饰,器物表面因此也有了更多的变化空间。之前提到的中山王墓四龙四凤方案就用到了金银同饰。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


二、 鎏金银工艺


       我们常听到的“错金银”实际上是金银装饰的统称,它包括了镶嵌金银和鎏金银。相比之下,鎏金银工艺的要求高了很多。它的原理是将金或银和水银配成合金,涂抹在铜器表面,再通过加热使汞蒸发,金银就留在了器物表面。


      汞是常温下唯一一种液态的金属,并且易蒸发,能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发明鎏金银工艺,对汞的认识必须相当深刻,算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鎏金和鎏银工艺相似,以鎏金工艺为例,首先要配置“金汞齐(合金)”,将黄金切成碎屑,并溶于加热的水银中,全部溶解后,再将溶液倒入冷水中,冷却后就会沉积在底部,形成银白色膏状的金汞齐。


      第二步是抹金,就是将金汞齐均匀地涂抹在铜器表面。抹金的工具也是特制的,一般用纯铜制作成扁弯头的铜棒,再用水银涂抹弯头,晾干后方可使用。


       第三步是开金,将抹好“金汞齐”的铜器加热烘烤,温度要达到500度左右,让汞液散开蒸发,黄金紧贴器物表面,直到铜器表面由白变黄。根据器物的实际情况,抹金和开金的步骤往往要交替多次,使铜器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层。最后就是压亮,用高硬度的玛瑙或玉石做成的压子沿表面压磨,使金层更致密。


 

       实际操作中,鎏金银工艺有许多需要调整的细节,比如合金中金银和汞的比例、涂抹的厚度、开金的温度之类的问题。所以虽然鎏金银工艺可能早在战国早期就出现了,但一直到两汉才达到顶峰,并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鎏金银(主要是鎏金)就更多地用于装饰佛像或佛塔。可以说这种技术虽然出自青铜器,但和青铜器的联系并不绝对,且在青铜器衰落后逐渐分离,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留下了许多惊世骇俗的器物,比如西汉的长信宫灯和唐的铜浮屠,是难得的艺术财富。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长信宫灯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铜浮屠


三、线刻工艺


 

       线刻工艺是用金属工具(如凿、针或刃)在铜器表面刻划出细如牛毛的线或点,构成几何纹、神怪画像、生活场景等纹饰。既然能够刻划出纹饰,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地在铸造时设计纹饰呢?因为线刻工艺所用的工具是以铁或其合金为主的金属,硬度比青铜大,在古人能使用铁器之前,自然不能通过此法装饰青铜器。


      由此可见,线刻工艺的出现时间,必然在人类掌握冶铁技术之后。从整个青铜时代来看,这应当是时代的尾声了,更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相互更替的见证。这种对于铁器的尝试其实早就存在了,在介绍晋侯稣钟时,提到器上铭文是刻上去的,是利用偶然发现的陨铁。类似的器物还有不少,比如将陨铁用于兵器铸造的铁刃铜钺,都是对铁器性质认识的不断发展的体现。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晋侯稣钟局部特写


       宽泛地说,中国掌握冶铁技术大约在春秋早期,至中叶一些地区的冶铁业已经初具规模。现有的考古发现表明,线刻装饰应该起源于春秋晚期,而在战国中早期盛行,直到东汉末期才逐渐绝迹,前后大约700余年,在青铜装饰中也算有一席之地。实际上,这种手法在唐及以后的铜镜上也多有应用,但与前朝的沿袭关系已不明显。


       可能由于工具所限,线刻装饰的铜器大多以锻造成型,器壁很薄,结构也很简单。从技法上来看,线刻工艺的刀法是经过发展的。早期的刀法,就是连点成线,看上去像虚线一样,称为錾(zàn)凿法。到了技术相对成熟的战国时期,随着工具的升级,已能刻出流畅的线条,形如实线,称为刻画法


 

        从纹饰的题材来看,最早是继承了青铜铸造常用的纹饰,比如几何纹或是鸟兽纹。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战国刻纹盘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战国刻纹盘纹饰


      其次是描写生活场景的写实纹饰,和多见于红铜镶嵌的器物上的纹饰相似,通常是宴饮、狩猎、水陆战争这些较宏大的场面,为今天的学者研究古代的风俗习惯、社会面貌、建筑风格等一系列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宴乐射猎纹鉴纹饰


       至西汉,线刻的装饰又多为动物图像,而且写实逼真,线条熟练清晰,表明线刻工艺较东周更为进步。


[转载]夏商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六)常见的装饰工艺

动物纹壁甲

西汉


       以上三种是较为常见的青铜器装饰工艺。当然,另有许多装饰的手法难以穷尽,比如吴越地区兵器上的特殊装饰,楚国铜器上的特殊装饰等等。装饰自然是千奇百怪的,正是这些装饰,相互交织,极大地美化了色彩相对单调的青铜器。每一件绚丽的珍品之后,都蕴含了无数匠心巧思和尝试探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