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是源于西亚的世界性文化习惯。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

兽面连珠纹鼎
商代早期 陕西铜川出土

乐伎八棱金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青瓷凤首壶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成一字形,圆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圆圈中有小点,有的则没有。

契丹王族耶律羽之墓
在中国的原始彩陶、商周的青铜器上都曾出想过连珠纹,但是,由于在公元6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连珠纹并没有形成自觉连续的传统,也没看出它对此后艺术的影响。公元6世纪中叶开始,连珠纹作为一种自觉的连续传统起码风靡了一个半世纪。正是隋唐“大有胡气”。
契丹王族耶律羽之墓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风萨珊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
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ed
silksr)。
唐代金属工艺中还有一项值得注意的是铜钟的铸造。今存唐代钟已很少,按时间先后排列计有;陕西富县文化馆内所藏唐贞观三年铜钟、西安碑林藏景云二年(711年)铜钟、今四川黔江县文化馆藏天宝年间铜钟、甘肃武威县城楼钟鼓楼上盛唐(玄宗时)铜钟。
南汉铜钟 广西梧州市博物馆
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隋唐丝绸中,一定不会忽略以联珠圈纹为代表的连珠纹。

蓝地对鸟对羊树妆锦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
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联珠四骑猎狮纹锦(局部) 唐 长 250,宽
134厘米日本京都法隆寺藏
隋唐时期的工艺 Section three Crafts of Sui-Tong
Dynasty
唐代丝织工艺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提高,成功地织造了纬锦与缂丝,绫织物也大为盛行。由于丝织品的织法和纹样不同,所以名目繁多。因织法不同有绢、绫、锦、罗、纱、绮、缣等名目;因纹饰不同,绢有轻重绢、生绢、吴绢等名目;因色彩不同有锦和绮之别。
绫的名目有两窠、云花、仙纹、龟甲、二色、双距、鸂
、 水纹、鱼口绫等。是单色斜纹织。织法因斜纹配列变化很多,可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而产生各种花纹,据李肇《国史补》载,越州绫最知名,但织绫技术是从西域学来的。
禄东赞所着的小袖团窠花锦袍,沈从文先生以为应当是《唐六典》提到的川蜀织造的“蕃客锦袍”,每年织造200件上贡;

禄东赞塑像
又据杜佑《通典》赋税条记载,扬州广陵也每年织造250件,都是唐朝廷专令织造,以赠予远来长安的使臣作为特别礼物。波斯锦传入中国后,隋唐两朝确曾模仿织造,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吐蕃所获萨珊风格织锦极可能是属于西方织锦系统的中亚、西亚产品。
阿富汗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金腰带。腰带由9个造型相似的徽章状金饰与将之缀连在一起的金带组成。徽章由外圈装饰与中心图案构成,图案均为立体圆雕的人骑狮子。人物倒骑于狮子背部,一手倚狮子头上,一手执大口杯,其形象一般认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
阿富汗蒂拉丘地3号墓出土金币。金币正面为头戴月桂花冠的男子侧面头像,边缘有拉丁语铭文两段。背面为手持仪仗和橄榄枝的女子坐像,边缘有拉丁语铭文两段。根据铭文及图像判断,男子为罗马帝国第二任元首提比略(Tiberius,公元17~37年在位),女子是他的母亲、屋大维(Octavius)的妻子莉薇娅(Livia)。
阿富汗蒂拉丘地出土
阿富汗蒂拉丘地出土
阿富汗蒂拉丘地出土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