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国,这个中华史书中从汉朝开始就有记载的海外极西之国,无疑是中外史学研究的重点。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晋书·四夷传》记载:
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邑,其城周回百余里。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典王有五宫,其宫相去各十里,每旦于一宫听事,终而复始。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有官曹簿领,而文字
,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邮驿制置,一如中州。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有夜光璧、骇鸡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缕绣及积锦缕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邻国使到者,辄廪以金钱。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商客往来皆赍三岁粮,是以至者稀少。
汉时都护班超遣掾甘英使其国,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贡献。
《后汉书》里还记载了公元166年大秦国使者海路经今越南的成功来访:“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魏书·西域传》和《北史·西域传》有相同的记载: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硃鬣、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
自《后汉书》,至《晋书》、《魏书》和《北史》,对西域大秦国的描述基本类似,表明了自东汉至北朝这五、六百年间,西域有一个大秦国。
但自新旧唐书起,西域大秦国的记载出现了变化。
《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
《宋史·外国传六》记载:“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历代未尝朝贡。…”
《明史·外国传七》记载:“拂菻,即汉大秦,桓帝时始通中国。晋及魏皆曰大秦,尝入贡。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数入贡。而《宋史》谓历代未尝朝贡,疑其非大秦也。…万历时,大西洋人至京师,言天主耶稣生于如德亚,即古大秦国也。”
本文引用资料,基本来自《魏略》中关于的大秦国的描述。《魏略》为三国时代魏国的史书,书中有目前所知对大秦国的最详尽记载。
《魏书》对大秦国的记载:“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
“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
安息,学术界公认即西史所谓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全盛时期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
对于条支,学术界则有很大争议。在《魏略》中虽然提到了条支,却并没有直接描述从条支去大秦国的线路,故本文暂不讨论。
《魏略》对于大秦国地理的描述还有:
“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
“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
“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
《魏书》还提到大秦国说:“其海傍出,犹勃海也,而东西与勃海相望,盖自然之理”。
据此归纳起来,大秦国有如下的基本地理特征:
一、有一片海在安息国之西,大秦国在此海之西岸。
二、此海的东西两岸各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脉。
三、有一条北行的大河发源于该国。
四、这条河或这个国家的西边还有另一片大海。
五、环"勃海"-地中海是也。
忽视古人地理方位及距离的不准确,尤其写的人大概率没亲历而靠的口口相传,不用疑问,大秦国就是环地中海横跨中亚到大西洋的罗马帝国。
只有对世界影响巨大且持续长久的罗马帝国,才可能被万山千山之遥的的中国史书,自汉以后陆续记载。
《魏略》记载了多条从中国通往大秦国,以及大秦国内部的交通线路。
以安息界安谷城为节点。
向西:
第一条是海上直达大秦的通道。
“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
这条路线的出发点是从安息的安谷城,这无疑是一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港口。
历史上安息疆域未能到达地中海,在地中海没有港口,所以这安谷城只可能在波期湾一带。在可能的所有海港里,安谷城最可能是扼守波斯湾入口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如今的阿巴斯港一带,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是波斯的重要港口。波斯湾仿佛一个谷口,或许这是称之为安谷城的原因。
从阿巴斯港到红海西岸只需沿阿拉伯半岛海岸一路往西航行便可直达,确实可以说是“直截海西”。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了“风”在航行中的重要性。“风”应指北半球的印度洋季风。阿拉伯半岛东面的洋面冬天为东北风,夏季正好相反为西南风。古人很早就知道了这里的季风规律,用于沿印度洋贸易。
所以从阿巴斯港快速来回阿克苏姆就必须在特定的季节才行。这正符合“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的描述。
第二条是陆上通往大秦的通道。
“卻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这条线路依旧是以安谷城为起点。初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基于安谷城是阿巴斯港的假设,可以这样理解这段行程:先从阿巴斯港沿陆道往北到达海北(波斯湾之北),然后一路西行至海西(埃及或以色列一带)。向南到达乌迟散城后,强调渡过一条河,乘船需要一日,然后还需“周回绕海”,上岸后再走六日才能到达大秦国(国都)。
其中"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国都)”记录尤其特别,最是可以对应的是3000-4000年前已存在的东地中海环线,这条勾通古埃及-黎凡特-克里特岛及迈锡尼的环线,是承袭古埃及和两河文明的希腊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古罗马至罗马帝国经营东方的基础。
东地中海环线,考古例证其中来自“乌鲁布伦沉船”。

1982年夏,在土耳其西南部沿海的乌鲁布伦(UluBurun)(图1),一位采海绵的17岁男孩,在海底发现了“带耳的金属块”,也就俗称的牛皮锭(Oxhide
ingot)。

第二年夏天,考古工作者确认这是一块牛皮铜锭(图2),来自地中海青铜时代的一艘沉船,就现在著名的“乌鲁布伦沉船”(Uluburun
shipwreck)。
这艘沉船上装有:
埃及的珠宝、印章、非洲的乌木
塞浦路斯的铜锭、中亚的锡锭
玻璃半成品、迈锡尼宝剑...
金属冶炼中,红铜与锡按10比1的比例,可以炼铸成青铜(Bronze)。沉船上正好有10吨铜锭和1吨锡锭。

沉船上出土了24个滩岩制作的石锚,通过岩相学分析(Petrographic
analysis)发现其中大部分石锚的滩岩来自以色列的迦密海岸(Carmel coast)。
以上资料,来自本文作者的在京广西老乡"行游考古工作室"<珠饰与文明>
向东:
大秦通往中国的交趾、永昌道路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
这说的两条线路:
一条由海北(波斯湾之北)走陆路,即"丝绸之路"(此处省略一万字);
1754年1月2日,地点不详。一幅描绘威尼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的地图
图片来源:MPI/Getty Images
另一条沿着印度海岸线向南走,故曰“循海而南”。

汉代以小船沿岸航行,至唐代以"黑石号"为代表的阿拉伯帆船,开创印度洋、太平洋(南中国海)跨海航行时代。
进入中国有两种走法:
一种很明确"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就是沿岭南交趾七郡(合浦、徐闻、番禺等口岸)走"秦汉出海大通道",从珠江流域之西江过长江流域之湘江、汉江北上。(此处省略一万字)
另一种"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应该是从缅甸伊洛瓦底江及瑞丽江,上到曼德勒、八莫和中国瑞丽一带,转陆路至永昌(保山)、益州北上,即"(西)南方丝绸之路"(此处省略一万字)。
时交趾七郡: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 治龙编(今越南北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孙权得到一个意外的福利,那就是交州七郡。孙权派步骘南下杀了吴巨,拿下苍梧郡以及五六千兵马,又合兵二万南下打下北交州的南海郡郁林郡,士燮吓得赶快上表称臣。孙权这时候应该只是实控北交州三郡,南交州四郡士夑名义上称臣,但还有相当大的控制力。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交趾太守士燮总领交州七郡,服属孙权,遣子为质"。士燮将儿子留置东吴为人质,并每年贡献当地宝物。孙权加封其为左将军。
建安二十二年(217
),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今梧州)东迁番禺。226年士燮去世后,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以北广州,以南为交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
所以《魏略》记"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很有时代特征。
《魏略》中还记载了大秦国的大量物产
“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
显然大秦国的农牧业十分发达。
我们知道大秦国又被称为“犁靬”,犁就是牛耕地的犁,靬是皮制品,看来应是由此得名。
“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朱髦、骇鸡犀、玳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璆琳、琅⑺⒚倒濉⑿刍啤⒋苹啤⒈獭⑽迳...”
《魏略》的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上百种古人眼中的珍奇物产,显然大秦国的物产非常丰富,不难看出兼有大海和深山的产出。
这是个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强盛之国,时代唯罗马帝国担当。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