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历三世三帝二后,享国八十八年。
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原本效力于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立。

在西方绘制的早期亚洲地图上,位于亚洲内陆的地区会出现喀喇契丹这个名词,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西辽。而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西辽总是模糊不清。这个被中亚人称为喀拉契丹的中亚霸权却在不长的存在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传奇色彩。
随后耶律大石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后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

七河流域与巴尔喀什湖周边是西辽的核心地带

十二世纪前期的亚洲
1124年,来自辽国的契丹王族耶律大石正式在蒙古高原南部的可敦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成为了那个乱世之中的漠北之王。但这并不是一件让他和属下高兴的事情。
如果不是来自东北亚山林的女真部落在几年里发起了摧枯拉朽般的扫荡,这位出身高贵的王族应该会继续在辽国的南京一带过着儒雅的翰林生活。如果不是南方的北宋在关键时刻的背信弃义,这位投笔从戎的军事新贵应该可以继续在幽州和居庸关一带抵御来势汹汹的金兵。经历了数次同北宋与金军的交战后,耶律大石即领略到了完胜的得意,也品尝到了兵败被俘的苦果。
他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可以在两面受到战略威胁的情况下,奋力出击。也会在同辽国皇帝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迅速拥立一个新主,稳定局势。甚至当他兵败被俘,也毫不吝啬自己的人品,甘愿为西进的金军带路,再找机会开溜。如此丰富的人生经验,让他在当时的东亚大陆上显得出类拔萃。除了因为军事资源问题而无法与天命所向的金军决一死战,他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玩转不同文化与行政区域。

可敦城
辽国通向亚洲内陆的桥头堡
耶律大石年轻时候同时接受两种不同风格的教育。一种是传统契丹人武力立国的骑射与军事训练,另一种则是占据辽东与幽州后不可避免的汉化影响。整个辽国本身就像大石一样,以南北两宫制度平衡自己手里的汉胡资源,而地方贵族们则可以在聚集到一定实力后建立自己的小块领地。这种制度设计与文化传承深深的影响着耶律大石的政治思维,也直接影响着后来喀喇契丹的中亚霸权建立。

可能是耶律大石本人的画像
知道已经无法在辽国南部和蒙古高原东部继续抵抗的耶律大石,主动脱离了王室的队伍,仅仅带着300骑兵跑到了近乎飞地的可敦城。靠着自己的王室身份、政治威望和官职,成为了这块小地皮的主人。这里不仅是辽国控制西部贸易路线与草原地区的中心,也是一个毗邻盟国西夏并有草原和沙漠地带保护的优秀要塞。耶律大石在此统领大批来自草原地区的蒙古骑兵,并在韬光养晦中坐视真正的辽国中央军被歼灭,等到了背后插刀子的北宋帝国被斩首击毙。

以军事立国的契丹贵族武士
在可敦城渡过了漫长的五年光景后,耶律大石已经拥有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军队。虽然来的时候身边仅仅300名骑兵,但在可敦城一带的契丹骑兵和汉族步兵依然建制完整。而更多来自蒙古草原的骑兵部队则在传统的契丹军事系统内,如鱼得水。但仅仅依靠这么一个夕日的前沿要塞是不可能持久抵御金国人的威胁。耶律大石在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向西发展。好在,作为贸易前沿的可敦城同样也是契丹人了解西方信息的前哨站,大石在此四处联络盟国,不可能不知道西面的世界也是一片紊乱。

1134年,东喀喇汗国阿赫马德汗死后国内一片混乱。虽然喀喇汗国在制度建设上曾经追求波斯式的中央宫廷集权,却也不得不向残酷的现实妥协,承认地方军事贵族和部落势力的长期存在。因而当新继位的易卜拉欣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后,便想到了引入耶律大石作为新的势力,平衡国内格局。由于辽国与喀喇汗王朝世代交好,耶律大石又期望扩张自己的地盘,西征便顺理成章,一拍即合。
耶律大石带着为数不多的契丹与汉人军队,加上蒙古地区依然服从他的蒙古骑兵一起,成功的杀入了西域以北的七河流域。作为西域东部与北部的重要军事力量,突厥系葛逻禄人和回鹘人都被突如其来的契丹军队击溃。他们立即选择依附耶律大石来谋求发展。需要更多部队的耶律大石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好事,并反过来在七河流域站稳脚跟。先前引入契丹人平乱的东喀喇汗王朝反过来成为了契丹人的附庸。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契丹军队还在和东喀拉汗国的一次交战中失利,但重整旗鼓的大石很快就在当地拥有了比旧东家更多的军队和资源,成功的将东喀拉汗国打成了一个臣服于自己麾下的地方王国。

利用这个契机,耶律大石宣布称帝,并以自己所受的东方化教育将国号继续称作--辽。但在中亚人的眼里,这是一个从喀喇汗国身上寄生出来的新王朝,所以他们总是称其为--喀喇契丹。在金国人眼里,这个政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朝。而在苟延残喘的南宋眼中,也只是一个听得到却摸不着的西辽。

西辽皇族经常居住在巴拉沙衮
却从不进城驻扎
为了维持统治,西辽在中亚表现的更像一个草原帝国。这是因为契丹人在中亚的人口数量不占优势。1124年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召集十八部开会时,按照一家出一兵的比例,1万精兵对应的是18部的1万帐人家。1130年,大石西征到七河流域,得到了早前来到此地的16000帐契丹牧民的响应。加上携带来的汉儿和沿途收编的蒙古等族的牧民,大约共有4万户。到了政权稳定后的西辽仁宗时期,经过人口调查发现西辽皇帝的核心领地上,共有84500户契丹人和契丹化外族。
契丹人的家庭组织不同于汉人三代聚居的大家庭制。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一般是父子两代的小家庭。男子成人以后从父亲帐篷里分出,
另成一帐。每帐平均约为5
人,是负担兵役的最小单位。

由契丹父亲与汉人母亲组成的一户契丹家庭
西辽境内还有数目不少的汉人。这些人主要是追随契丹贵族的部属,还有辽国汉儿军及其家属。据伊本
阿西尔记录,西辽军与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军在卡特万会战时,耶律大石麾下有“有突厥军、汉军、契丹军等不同成分的军队。

亦敌亦友的突厥系部落集团 是西辽内部的一股重要势力

西辽境内也有部分来自燕云地区的汉儿后裔

西辽军队的主力其实是麾下的蒙古突厥
西辽帝国从一开始起便是夕日辽国制度在中亚的复制,只是根据新的形式又发生了转变。汉化程度已深的契丹人与部分汉族人一起成为了过去辽国南北两院制度下,更为偏向农耕风格的南枢密院。首都虎思翰耳朵及周边直属领地是他们的核心区域。外围的葛逻禄人和回鹘人则更像是过去偏向游牧生活方式的北枢密院。至于更加外围的四方诸侯,则必须按照中亚特色,给予充分的自主权。除了缴纳贡赋和提供军队之外,西辽其实很难管到他们什么。

契丹人的传统发型不太符合今人的审美观念
为了和定居的穆斯林划清界限,西辽贵族的服饰大致保持着辽朝原有的传统。西辽契丹人依旧穿着左衽胡服、腰系皮带和圆领窄袖的国服。在发式上依旧是头顶中间剃光,
四周留发,
头部后面头发编成两根辫子。女子也保持着契丹和汉地的各种传统。

西辽的契丹妇女被要求穿着传统服饰

西辽在西域发行的纸币

西辽也在自己的核心区域复刻了大量东亚式建筑风格
但与汉地略有不同的是,西辽城市里普及了民用窗户玻璃。《西使记》和《北使记》中都记载了西辽建筑物有精美的木雕,并大量使用透明玻璃“白琉璃”。此外,当时河中地区的伊斯兰绿洲园林艺术比较发达,
耶律楚材和长春真人邱处机都留下了多首赞美河中园林的诗句。

辽国时代的佛像
当帝国的局势进入下降通道,无力在军事和行政上避免中亚影响的契丹贵族只能在宗教层面上,做最后的殊死抵抗。自立国以来,西辽核心层继续保持对佛教的尊崇,但他们同样会出于现实需要而尊重各地的其他宗教。出来在中亚地区已经占优势的伊斯兰的尊重外,被打压的涅斯托利派基督教与摩尼教也得到了复兴,以至于一些伊斯兰学者一度认为耶律大石本人就是摩尼教徒。只是这种聪明的分而治之策略在帝国晚期被契丹人自己给弄乱了。

西辽后期的国际行事对其非常不利
1208年的冬季,蒙古高原西部的乃蛮部落太阳汗之子屈出律在部落被成吉思汗击败后,投奔西辽。在河中,花剌子模的统治者摩柯末已经在积聚了足够实力后正式宣布脱离喀喇契丹。第二年,帝国东部治下的回鹘人和被帝国辜负过的葛逻禄人开始转而投奔蒙古帝国。抓住机会的屈出律获得了西辽王室的支持,在东部地区四处搜集乃蛮残部。
等到1210年的怛罗斯之战,西辽被花剌子模人逼退后,这位如丧家之犬的蒙古王子居然成功的伏击了正在狩猎的西辽末代皇帝--直鲁古。
为了得到契丹贵族的支持,原本信奉涅斯托利派基督教的屈出律不得不改宗契丹贵族们死守的佛教。同时,为了抵御以伊斯兰圣战为借口东征的花剌子模,新的西辽帝国开始迫害治下的穆斯林团体。强制推广佛教。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这个霸权的命运已经无可挽救。当蒙古大将哲别的西征军冲入喀喇契丹的残余属地,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都选择了不战而降。发现自己犯了致命失误的屈出律一直逃到了阿富汗的巴达克山谷,被当地的穆斯林居民告发后被捕。

相比给予西辽最后一击的蒙古
花剌子模才是其灭亡的关键因素
随着这位背教者王子被斩首,整个喀喇契丹也落入了蒙古人之手。这块东西方文化、制度交汇之地,成功帮助蒙古人从一个野蛮的部落联盟升级成为一个可以管理文明世界的游牧帝国。
当年促成耶律大石成功的地缘政治因素,也促成了屈出律的冒险得手。但已经为维护霸权而担惊受怕太久的契丹贵族们忘记了自己先辈们的成功秘诀,可怜的屈出律就只能成为喀喇契丹灭亡的祭品。

小结:耶律大石死后,历经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后,到耶律直鲁古时期,由于长期对外战争,使西辽的国力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蒙古帝国崛起后,于1218年西辽被大蒙古国所灭。

这墓在哪,几分中亚波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