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令读史(七十八)-古玻璃词典:费昂斯Faience

(2019-05-19 09:19: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司令读史

     原作:古玻璃词典:费昂斯  2016-09-03 00:15 

底比斯出土第十二王朝Wah的费昂斯(釉砂)项链,1991 - 1803 BC,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所谓费昂斯,是法语中Fayence或者英语中Faience的转译,然而在通常的使用语境中,该中文词往往同时涵盖了玻砂(Frit)和釉砂(Faience)两种人工合成物质。  

据传发现于腓尼基的费昂斯滚筒印珠,1000 - 700 BC,佳士得2003年拍卖

玻砂和釉砂都是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其中釉砂指釉质(玻璃质)层包裹下的石英混合物,而玻砂则指石英砂和玻璃质混合的情况(即由熔融后重新冷却的玻璃质粘合的石英砂)。

王后尼普洱特提头像,头饰为玻砂着色,脸部和颈部为靛蓝颜料着色,埃及阿玛纳时期,1560BC

埃及蓝/绿色玻砂  埃及和近东产玻砂通常呈蓝色和绿色。蓝色玻砂俗称埃及蓝,呈温润的天蓝色。已知最早的埃及蓝发现于撒哈拉沙漠公元前2900年的墓室画颜料中,此后又普遍用于墓室装饰颜料、陪葬品和日用品等。

中国紫/蓝色玻砂  中国紫的至色原理是由于硅酸铜钡(BaCuSi2O6):硅酸铜钡呈紫蓝色,在加热到1100度以后变为蓝色——即中国蓝。中国蓝/紫和埃及蓝都是在工业社会出现之前的“高科技”产品,完全不存在于自然界的。

传汶川所出紫色费昂斯珠,可能为玻砂,年代为西周晚期到战国,惜不可详考

秦朝兵马俑的身上的紫色原料曾经让全世界的科学家感到迷惑,但是其实早在两周时期,中国就开始制造紫色玻璃和费昂斯产品了。汶川就曾经出土过紫色玻璃管和费昂斯管(根据其粗糙表面来看,有可能是玻砂),但是数量相对蓝、绿和白色玻璃/费昂斯管来说要少。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所出蓝、紫色料珠,战国晚期至汉朝,属于西戎文化


西周组佩上的蓝色费昂斯珠。这些珠子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各诸侯国的贵族组佩上都能见到;当周王室东迁洛阳并逐渐衰微后,这些珠子也随之在关东消失;随着战国时期边地民族的活跃,这些珠子大量出现在川西北沿三江流域南下的石棺葬中。


早期的费昂斯分布图。埃及(公元前3000年)、西亚(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公元前2600年)、阿富汗(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元前1500年)。


埃及人大量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珠串和其它装饰品,将这种工艺沿用了上千年,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地中海沿岸已经开始烧制真正的玻璃制品,费昂斯工艺仍旧在使用。

费昂斯工艺流程的示意图。制作费昂斯的图示早在埃及壁画中就出现过分别有三种制作方法。制作流程一般是先研磨石英砂,然后加入石灰和草木灰,以帮助降低熔点,这也是所谓西方“钠钙”玻璃;在古代中国是加入硝石和方铅矿,也就是中国的“铅钡”玻璃。然后模具成型胎体,模具一般为陶模,古代埃及和中原都有陶模出土,印度哈拉帕文化还出土了滑石制成的模具。图片为埃及制作费昂斯小神像和珠子的三种方法和费昂斯的成分。  关善明博士在他的《中国古代玻璃》【2】一书中把费昂斯和后来的玻璃工艺作了比较,说明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费昂斯和真正的玻璃最主要的区别是工艺流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费昂斯的烧造温度较低,在1000℃左右(烧造玻璃的温度是1700℃),成品中仍有未经完全融化的晶体,因此中国学者也有将费昂斯制品称为釉砂(表面为玻釉和石英砂)和玻砂(内部为玻璃和石英砂的混合体)的。  而工艺流程的区别更加明显,真正的玻璃是先行生产玻璃料块,然后熔化料块,趁玻璃溶液还未冷却时“热加工”成型。

几种常见的玻璃珠制作工艺。玻璃的制作流程不同于费昂斯,制作玻璃珠需预先制作“生料”(fritting),即将磨细的石英砂加助溶剂熔化成胶糖状后冷却,将冷却后的生料再入高温净化,加入着色剂和澄清剂等成分,做成料块或料棒,冷却后待用;制作玻璃珠时,将料块或料棒熔化成黏液状态,这时,可使用所谓缠绕(wound)技法在金属棍上手工拉拽成型,冷却后即是成品(如1);也可使用专门的工具吹制(如2);另外也可采用注入模具的模铸(如3)。古代中国制作玻璃珠的主要办法除了使用模具,大多使用所谓缠绕技法,即是玻璃溶液缠绕于金属棒上,趁溶液还未冷却在金属或石板上滚动成型或使用专门工具一次造型。  而费昂斯是利用天然石英砂“冷加工”成型胎体。然后上玻璃釉再烧造成功。虽然费昂斯与玻璃的工艺流程不同,但使用的基本原料都是石英砂(加助熔成分),因此说费昂斯是玻璃的前身也是合理的。【3】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工艺最早可能是从地中海沿岸经由北方草原之路进入中原,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配方和装饰特征。  中原出土的最早的费昂斯珠子来自陕西的西周或先周墓葬,在年代上几乎比埃及晚1500年,在色彩和形制上却仍然有着埃及风格。多数学者同意这项工艺是由西方传入,在本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

西周贵族组佩上的红色玛瑙珠和蓝色费昂斯珠。这两种材质、形制和色彩的搭配是西周时期特别是周王室礼乐制度完备时期的经典搭配。有趣的是这些珠子在西亚两河流域、中亚的印度河谷和地中海沿岸都出现过。

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最近几十年对印度河谷哈拉帕(Harappa)遗址的发掘,出土了数量和形制都很丰富的费昂斯珠和其他半宝石珠子,并发现了费昂斯的作坊遗址。如果说中原的费昂斯工艺是西方的渊源,那么从印度河谷经中亚古老的贸易通道传入中原的可能性更大。

  Jonathan Mark Kenoyer博士【4】带领他的学生在印度哈拉帕(Harappa)【5】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的费昂斯作坊以及残留下来的废料和技术部件,他们发现制作费昂斯珠子和坠饰的模具是用滑石制作和雕刻的。

这种工艺似乎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甚至更早的时间传入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一带并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传统。碰巧这里是周人的发源地,由这种工艺制作的珠子似乎随着周人的东进沿黄河流域一直向东扩散,并随着西周王朝的衰落从黄河流域消失。  但即使费昂斯在黄河流域衰落之后,这种工艺最早的(我们想象中的)“生产基地”——周原故地仍旧在继续生产费昂斯珠,并持续了数百年,出土的证据有,春秋时期填补了周王朝东迁后的关中地区秦国墓葬中的费昂斯珠;战国时期川西北羌系民族石棺墓中的费昂斯珠;沿川西北三江流域南下至云南的战汉时期滇文化墓葬中的费昂斯珠;中亚新疆绿洲小国直到战汉时期都在生产这种珠子。  但迄今为止,中原还没有像印度河谷那样发现制作费昂斯珠子的作坊遗址。
……

此博发不了。
因系统升级,PC发布文章功能暂停,预计5月17日15时恢复。已发布文章的编辑评论等其他功能正常,感谢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