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令读史(四十八)- 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2016-08-09 12:09: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司令读史

 

     连续多日发博文,是因生活中遇到的好事情不断。今曰再埋头编纂,不为“低头行路踢着块金砖“,也不为明显年年减少的新浪博客看客读者,,,只为,只为记录南宁博物馆有只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今年 “五.一“ 开馆的南宁博物馆。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相当的高大上,司令小兵直观地比较 "比约旦国家博物馆还要好还要大!"... 当然仅指建筑物。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展品内容也比我们预想的丰富多彩,基本能反映南宁的历史过程,本文暂不赘述。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今儿是奔这件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而来国家一级文物,南宁博物馆镇馆之宝。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第一眼看到这缠枝牡丹纹,司令叫出口 "正嘢!"  。。。可能有亲们质疑偏居祖国边城远邑-南宁的司令~"凭什么那么肯定?!"。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是D ,俺对瓷器并不在行,胎底、釉质、彩料、形制俺都说不上,仅凭,仅凭“心性“~画作和形制的“心性”即艺术韵味判断。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以司令的见识与体会,这种枝叶笔韵,只有波斯文化圈或波斯文化熏陶浸润下的人们,才能使得出来。走过中东和北印度,看过世界太多的博物馆,您会明白。这跟只有中国人才能跳好"担藕"和"千手观音",只有南宁佬才会做出正宗老友粉是一个道理。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中国青花瓷器,是元代色目人(波斯人等)在中国白瓷的基础上创造的,画工与波斯艺术一脉相承。虽看不到相关记载,但司令相信元代瓷业中有许多波斯管理者和工匠,, , 元代是中国科学与艺术进步巨大的时代,但由于后朝汉文人的世代抵触,文史存世及研究实在很单薄。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百度资料:  南宁博物馆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高约30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9.5厘米,直口、丰肩、鼓腹,腹下渐收,砂底微呈鸡心状,胎细白,内外满釉,釉微闪青色。罐体上,以鲜活青料绘一战斗场面:两名猛将挺枪驰马,腾空刺杀。一面慈目秀者右手执鞭,回首顾盼,驾马徐徐前行,其身后跟着一名骑马持鞭大将。大将身后山崖间,隐现3名手持长矛的士兵,其中一士兵头顶旌旗上绣有“唐”字。画上旗幡猎猎,人物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颈、肩绘缠枝牡丹纹,足胫部绘仰莲瓣纹。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

 

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出土记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于1980年冬,横县农科所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1.2米处发现的。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该“图罐”被随意摆放在走廊过道及办公室角落里,一放就是7年。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1987年,一位农技师得到该罐,并用于养花、储存谷物。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1989年,横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过程中发现此罐,辗转通过有关文物鉴定专家初步鉴定为一件元青花罐,并征集为馆藏品,文物专家确认了“图罐”的国宝身份。1991年,经过专家鉴定,正式确认此罐为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1995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到广西进行馆藏文物一级品的认定工作,确认该罐为国家一级文物。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2006年3月,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被认定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八大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行列中的第九件,属稀珍之宝。人物图案的元青花经专家鉴定,目前世界上只有9件。“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是元代用于外交的礼物。

 

~~~~~~~~~~~~~~~~~~~~~~~~~~~~~~~~~~~~~~~

 

 
八大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 

 

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三顾茅庐罐'(高27.6cm)  

 安宅美术馆旧藏“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高27.7cm)  

 美国波士顿馆藏“尉迟恭单骑救主罐'(高27.8cm)  

 亚洲一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厢记焚香罐'(高28cm)  

 万野美术馆藏“百花亭罐'(高26.7cm)  

 台湾王定乾先生拍得的“锦香亭罐"  

英国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拍得的“鬼谷子下山图罐"

 

   其中:  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拍出了一件最昂贵的元青花瓷 -- “鬼谷子下山图罐”,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同年在佳士得拍卖会上,台湾王定乾先生以4716万港元拍下“锦香亭罐”,后落户在仙妮蕾德董事长陈得福在美国开设的陈氏博物馆。



 

-- 边个讲南宁冇有料!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

 

 

    当今全世界以收藏元/明初青花著称的博物馆,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馆排名第一,伊朗阿德比尔(Ardebil)神庙藏品位居第二,它们比任何一家中国博物馆的元/明初青花都要多。土耳其的中国瓷藏为人熟悉,反而是伊朗的中国瓷藏深藏不露。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学者们都希望找到青花的起源。今天,元代青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至正型”为准,优秀的元青花都是这个姿态。有不少学者认为,青花创烧早于元,而起于唐,而起于宋,所以有唐青花,宋青花之说。但问题是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与公认的“元青花”是否一脉相承?在胎土、釉色、纹饰、工艺、造型等要素上,彼与此之间是否存在文化血缘?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汝窑青釉椭圆洗】   北宋,口径:14.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颜色。宋釉追求的是自然属性的色泽,注重“雨过青天云破处”的天青色(如上图这件汝窑水洗所示)。青花在元代显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取决于农耕民族的色尚。我们崇尚红色、黄色。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过去的文化审美中从未占有一席,我们长久以来视蓝为不吉,佛经中恶鬼有称之蓝婆的,古代乡试用蓝笔处分,称之蓝单;传说中有蓝蛇,其首含毒称之蓝药,药人即死……

 

    中国学者大部分认可青花肇始于14世纪中叶或者更早一些。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标准器——青花龙纹大瓶的1351年确切纪年不存争议,即便再早,青花也早不过14世纪初,这结论也已达成共识。

 

   苏麻离青由明万历人王世懋《窥天外乘》首次提及: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这以后的所有其他类似记载都大同小异,清代以后甚至讹误为苏泥勃青。这一现象也导致中国人很长时间固执地认为青花为永宣时期烧造,在青花诞生600年后,才由美国人波普纠正了这一说法。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青花云龙纹盘口梅瓶】   口径:44.5厘米  这只龙纹瓶身上通体绘有一条青龙,体型大,从单一角度只能“见首不见尾”或“见尾不见首”。

 

   元王朝在建国初年就设置浮梁瓷局。瓷局实物的特异纹饰由元廷“将作院”提供。该院下属机构分工极细,除有制造物品的专业司,局二十五所之外,还设有一职能特殊的画局。该局不生产任何产品,其职能是为将作院下属各专业司,局“描造诸色样制’,其规模略大于瓷局。

 

    历史的机缘出现在了元朝。公元1279年,元朝最终灭掉了南宋,统一了全国。而在此的前一年,也就是1278年,元朝就已经把统辖全国贡瓷的惟一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设在了景德镇。

    为什么元朝的统治者没有把管理全国的瓷局设在其他地方,而设在景德镇?这是由于景德镇在那个时候,吸取了北方定窑的不少的工艺特点,烧造出了含铅氧化物很高的一种白瓷,而蒙古族是很崇尚白颜色的,以白为吉。所以就因为景德镇的瓷器是白颜色的,很符合蒙古族人的民族审美心理,所以他们就舍弃了其他的所有的地方,而选定景德镇。”如果说,最初景德镇是因为白瓷而得到了朝廷的青睐,那么浮梁瓷局的设立,则使景德镇的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很多新的品种在景德镇烧制成功,尤其是在元代中期,景德镇创造出了成熟的青花瓷,标志着中国的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这个时候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全国已经是举足轻重,但它还是隶属于浮梁县的。所以元朝在这里设立的瓷局还是叫“浮梁瓷局”。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或称大维德瓶)英国这位大藏家拥有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后, 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 以此瓶为标准器, 对土耳其、伊朗两处博物馆中的中国早期青花瓷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数十件与至正青花瓷 特征一样的瓷器, 这才确认为元青花瓷。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此后,西亚藏中国元青花 至正型青花的代表才脱颖而出。 在众多学者和藏家心中, 这里才是元青花珍品的储藏地。他们以能看到或上手把玩两国的瓷器为幸事。比如著名藏家马未都先生, 就在2010年走进了土耳其 的托普卡帕宫。 经过多方的交涉,才同意他进入后宫上手观看这批国宝。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七百年的历史。而这一历史的秘密已逐渐公开,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而优秀的制瓷工艺表现伊斯兰文化的金属工艺,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让我们坐享其成。

 

部分摘自:马未都说“元青花中的玄机”

 

 

 

~~~~~~~~~~~~~~~~~~~~~~~~~~~~~~~~~~~~~~~

 

 

 

~~~~~~~~~~~~~~~~~~~~~~~~~~~~~~~~~~~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张国兴与大会招集人许明博士(国家二级教授)

 

令广西藏界自豪的是,我们广西的张国兴先生,既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元青花收藏家,他收藏元青花、青花釉里红、元红绿彩、蓝釉、红釉等元瓷逾百件,多为精、珍、孤、绝品;在此基础上,他深入研究近10年,七易其稿,多次到北京、上海、昆明、广州等求证,完成研究论文《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的理论和方法》,在文博界引起了轰动——2012年12月1日上午,第二届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开幕会议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正式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伊朗国家博物馆、蒙古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京辉先生为会议作主旨演讲,为民间收藏与文化产业发展作了精彩论述。同时,开幕会议当天还为《天涯比邻·探源青花》展览举行了揭牌仪式。展出60余件国内民间收藏元青花精品,供与会专家、嘉宾、媒体参观、鉴赏。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元青花凤纹兽耳罐(张国兴收藏)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元青花凤纹兽耳罐底款为充“巴斯八”文(张国兴收藏)

 

 

  许明教授是民间元青花研究的领军人物,多次赴土耳其托普卡帕宫、伊朗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有着丰富元青花收藏的博物馆,深入库房对馆藏元青花进行上手观摩、考察研究。出版了多本元青花研究论著,并主持召开了2006年的第一届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及多次全国性民间学术活动。

 

 

 

 

 

司令读史(四十八)- <wbr>南宁@元青花人物罐

 

张国兴向伊朗博物馆专家介绍自己收藏的元青花大扁壶与人物大罐。

 

 

广西大收藏家张国兴——鉴定古瓷有新法(上、中、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837359010183g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