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条虫”-- 顾颉刚
~~~~~~~~~~~~~~~`````
1923年,顾氏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即层累造成说,顾氏认为传统古史有三个特点: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为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为一个孝子的模范。
第三,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如我们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可以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
顾氏又提出推翻信史必须具备的四项标准:
(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二)、打破地域一统的观念
(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大禹是条虫”虽只是顾颉刚的一个比喻,但“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已然面临崩溃,一种交织着爱国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悲凉情绪弥漫于知识界。
……
此后,在整个20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矢志为完成中华文明探源的使命而奋斗。河南偃师二里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一个个重大发现使人们看到了史前文化中透露出的中华文明曙光。
2002年,一项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的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2012年10月9日《光明日报》:…“但是,丰硕成果的背后,问题依然存在。”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告诉记者:中华文明是否具有五千年历史?它是如何起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要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以上问题仍远未得出系统认识。
(司令读出那意思:中华文明自成至今不能证实。)
~~~~~~~~~~~~~~~~~~~~~~~~~~~

百度:顾颉刚
(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次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后编入《古史辨》(八册)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辨文章。
1935年,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抗战期间,转入内地。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常有强壮的异族血液渗进去,使得这个已经衰老的民族时时可以回复到少壮,所以整部的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外各族的融合问题”。
…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尚书笺>>云:夏,中国也。始于西夷,及于内地。
维基百科: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