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嘢广西”~~
一对心常在路上资深驴友司令小兵的眼睛看广西,风光的历史的地理的民俗的…不一定很著名不一定很广大,只要我们感兴趣的都会以自己的视角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好嘢”即是粤语的“好的,好东西,好地方”。)
~~~~~~~~~~~~~~~~~~~~~~~~~~~~~~~~~~~~~~~`````````
趁着五一高速免费,司令小兵到桂林会合在那读大二的元帅(一家"兵"皆因名字谐音,朋友们都这么叫,与军队无关),闲情两天的寻古探幽之旅,探访了清静的湘之源,驴行了段数百至两千多年前的国家大通道~~湘桂古道。

4月29日凌晨桂林开始大雨…当天下午,兴安县崔家乡段湘江,灵渠上游约15公里,距源头约40公里。水清岸绿早已不再舟船往来,我们面对盈满流缓的千古商旅要道,仅可想象当年纤楫横竖交错乌号此呼彼应的盛景。

云南的三江并流近些年宣传做得太好以至国人皆知,广西有一段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江河相邻平行百里,兼俱人文与风光盛宴的两江逆流却极少人了解。如果从人类交往文明发展中国版图形成的多角度看,历史上这“两江逆流”的地位要远胜于“三江并流”的地位,至少广西人司令小兵是这样认为的...至于风光,秀丽与苍劲各千秋。

广西人"卖瓜"的水准局限于个性沉闷,不善吆喝,好东西特别是这种类似"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富有历史怀想的人文与自然相映景观,往往不为外人所知,对此,旅行达人司令小兵深有感慨(好嘢广西(6)--见识两千年前的进口奢侈品)。这次两天的欣悦之行大多也是我们包场独享,想到五一期间各"著名景区"的人头攒动,亦自喜亦郁闷。
平行的两冮逆流在2200多年前秦代成就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这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连通湘漓两江勾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
…这次我们的重点不在灵渠,而是应更早存在并且历史上同样重要的湘桂古道陆路段(上图)。这条古道繁盛千年,因上世纪30年代湘桂铁路和桂黄公路的开通而式微,以至于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司令不太认同这牌上"水道为主,陆路为辅"之说。
最近看报道客轮从三峡大坝船闸翻坝需七个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长江航运...同样道理,宋人说灵渠:“每舟入一陡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已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如此这样N段或NN段,舟楫就可翻坡过岭,湘漓互进,但也耗时耗力甚巨。
如果俺穿越回千多几百年,变身风度翩翩的魏晋雅士或是扬威耀武的南征宋军,绝不会为过这十几公里的灵渠等上一旬半月。湘漓两水旱季也能行船的码头间,即湘桂古道陆路段,也就三十多公里,靠双脚或骑马疾行一天搞掂。

随秦朝“国家大通道”的开通,北方移民大量进入岭南,特别晋朝以后,岭南汉化已成大势。做为门户的桂北地区,而今从人种到语言建筑及风俗,处处皆显中原化的湘楚味。
从灵渠所在地兴安县城南行,X113路边两位唐姓乡民,眉目间真透着几分北方移民的文雅风骨与威武豪气。

司令递上烟与他们聊了会,得知他们远祖确实是北方中原人,可确知的前辈三百年前从湖南栘居这里。

一直认为,爽朗健谈热情大方的乡民,是桂林周边自由行的一大魅力。

沿途处处可见这北方形制的“几”字形山墙马鞍顶大屋。


大雨的第二天,湘江的源头段海洋河现滚滚之势,洪水漫滩。
兴安县高尚镇,灵渠上游30公里,湘桂古道陆路段的湘江(海洋河)端起点。

码头早已不复存在,老人指着镇中心的这河段告诉我们:就是这凯啰…!

虽处南岭之腹地,然此水终达长江而入东海…

仅剩的两段老街也残破不堪~~


一些传统物件依然散发出魅力,实际使用中。

买了一条棉木扁担,一顶竹帽,三只竹篮。

卖扁担的老哥问司令买来做什么?言笑回答他俺有三十年没挑担子了,拿着它回忆回忆过去的日子…没好当面赞他这扁担,看着摸着都像件艺术品
。
桥上灰常投入而生动的姑娘…情竇初開的样!
出高尚镇向西走X174
,即湘桂古道陆路段的原线。约两公里即见此古凉亭,以此推断新路应是压盖古道而成。
这亭也有叫“公德亭”的,是古代当地人集资捐建的公益设施,供路人歇脚。多建于清朝,俺们仅发现桂北有存,阳朔至兴坪的路上就有两座 (好嘢广西(3)--路遇白崇禧故居)。
不但免费休息,还或有施粥施茶,更有美好的企愿祝福“坦道”刻于门头…
古风之良善还真的不是传说!
行12公里,即是古道的最重要节点--长岗岭村。曾经号称“小南京”的山村,令我们大感意外的是居然有一博物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提的馆名。

15元/人进得里边,还真像那么回事…村级博物館俺们在国内还第一次见着。

曾经繁盛的写照…

康熙末年至乾隆早年正值两广盐务由官营转向私营,盐商陈仕显和他的儿子陈焕猷很快成为灵川的大富,灵川县的很多公益都仰仗他父子俩的赞助。乾隆二十九年灵川知县王雨溥赠送陈焕猷的“乐善不倦”匾至今还挂在长岗岭的“卫守府”中。


这一带还出过文化部长和国防部长(宋礼部尚书唐介、明兵部尚书莫在声)…广西历史上地处边远,文化教育普遍落后,唯桂林较发达,出的人杰也多。除李宗仁白崇禧等一批行武出身的名人,文化名人石涛、梁漱溟、马君武、白先勇等都是桂林人。

老物件…






这种磨-谷砻第一次见,老竹片铸进泥盘中,用于脱谷壳碾制大米的器物
。



村委员兼讲解员莫志忠,司令最后从他口中套出,这博物馆是自治区和市文化部门投资,县文化局所属,委托长岗岭村管理…欧,麦高!原来如此,也不错。
他还告诉我们,这条古道在1994年修通X174公路前当地人还在使用,他就是走古道到(灵田)乡里上的高中。

该村除莫家外,还有刘姓陈姓,先祖为元兵所迫从山东青州府避隐桂林,来到灵川灵田,此不断置办田产和地产,教书育人,元末明初,莫丶陈丶刘成为灵川的名门望族。而今,长岗岭村古风犹存,人们依然坚守着那份安静祥和,清清沥沥地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

从这开始,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五里亭--小王村太白亭长约3公里的一段古道保存最为完好,有辅石古道、古松林、明清古桥古建筑。

终于到达目的地…只见花红草绿四野无人却有孤车空泊,怎一个静寂了得。

古道穿亭而过,亭东门头刻“五里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公示牌立于亭旁。
亭內清代县令梁振麟赋诗石刻一块,赞风光也扬美德。

功德碑一块也完整保存,记载了该村清末富豪莫崇玖建亭施粥水的善举。不知这些“四旧”如何逃过文革的大劫?!

亭西刻“三月岭”。

时间不够,我们仅试走了一小段,下次拉队伍再走完它五公里。

稍走开点站高些就看得很清楚了,古道(古亭及古松树带)经过的是湘漓之间海洋山的一处垭口,远处山间平谷即是这古道的另一节点--灵田镇。
从国土地理的角度,此时我们正站在长江流域(右,画外)和珠江流域(左,画内)的分界线上。。。司令小兵赶脚~~
历史及地理意义上,这条古道应该建成“国家步道”。

没碑没牌没指示,从长岗岭村顺公路小2公里开到坡顶,路边这四野无人烟的侯车亭对面路口进,相机处上去两百米即是五里亭。如果我们不是有备而来并且在村里已问清楚,多半是一脚油门就错过了。

此里程碑退回几百米即是。
古镇新貌。
看宣传栏的大标题“盐马古道上…”,说明当地的历史意识还是很好的,只是宣传不出去。
对古道的保护工作亦差强人意,一路可见古老的石桥老屋牌坊甚至连保护告示牌都没有,任由天然,司令小兵难免杞人忧天地看着担心。

最后,放两张两年前漓江边大墟古镇照片,以完满我们的湘桂古道行。
链接:灵渠游
“国家步道”是在自然、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是为徒步爱好者建立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国家步道。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 System
Act),正式开始了国家步道系统建设。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规定:“创建步道系统的目的是为促进公众保护、使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
美国的国家步道分为“国家景观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s)和“国家历史步道”(National Historical Trails)和“国家休闲步道”(National Recreation Trails)以及“连接步道”(Connecting Trails)等四种类型,国家连接步道目的是要把前三种步道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步道系统。
~~~~~~~~~~~~~~~~~~~~~~~~~~~~~~~~~~~~~~~~~~~~~~`````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的一句话:从美学的角度看,真正的美應該永遠在別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