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或以历史上的时间顺序,记录几处德里伊斯兰时代古迹,都是几百年到千年建筑。 之所以没叫“遗址”,是因为贾玛清真寺还有相当规模的穆斯林在进行宗教活动,它还活着。

~~~~~~~~~~~~~~~~~~~~~~~~~~~~~~~~~~~~~~```````
如果不是要去旅行,俺对印度的历史了解几近空白,仅四大文明古国,种姓制度,佛祖悟道,孔雀王朝,莫卧尔帝国,大英印度大致有印象,对他们的来源起因内容及替接关系很模糊,年代更不准确。
行前恶补,实地浏览,返回后再复习,终有相对完整的认识--可以读到的印度史实质就是一部殖民史。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移民越过现今阿富汗的山口,近代又跨洋过海,进入气候温暖沃野千里适于生存的印度次大陆,交集产生出不同阶段的印度文明:
1.原住民的辉蝗: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达罗毗荼人Dravidian,即现代泰米尔人等)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即学术上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古印度文明。
印度的文明比起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来进度要慢一些。自公元前7000年起的整个5000年间,俾路支斯坦的这个地区存在着一种连续的文化演进,那就是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转变。从公元前3000年起,次大陆很多地区,尤其是印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就开始出现相似的村落定居点。经过逐渐演化,最终一种新的、复杂的城市文明蔚然兴起,这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个文明涵盖的区域之广已超过了西欧。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证据显示印度诞生了国家,而且是政教合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僧侣王国。
http://cimg.163.com/news/2004/12/3/20041203151108b67a4.jpg
这一远古印度与中国有交集的是当今关于水稻栽培稻史的PK。印度马哈加拉出土的稻谷遗存,与浙江省河姆渡的稻谷遗存,距今都为七千年左右...谁先种的稻谷?…喜马拉雅才能回答的问题!
2.雅利安人的进入: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游牧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产生了影响至今的"恒河文明"。 为了保持雅利安人的高贵纯正,种姓制度Caste
system in India(印度式种族隔离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婆罗门文化。
|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西元前900~前600年),在吠陀教基础上的婆罗门教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ब्राह्मणः)主要是僧侣贵族,代表示是白色,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क्षत्र)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代表示是红色,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वैश्य)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代表示是黄色。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शूद्र)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代表示是黑色,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达利特(Dalit)的低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传统的上等种姓叫他们“不可接触者”,即贱民。
|
这段相当于我国商朝到唐朝的两千多年历史,是印度文化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与中华汉文化形成有相似之处并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与秦汉后大一统的中国不同,印度次大陆大多时代以众多邦国形态出现,有过几段基本统一时期也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公元前5世纪中叶佛佗时期与我国孔子的春秋晚期一样,是个思想大暴发的时代;200多年后的孔雀王朝
Maurya,(前321~前187年)国王阿育王Ashoka,统一了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时代。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105-250年)和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320~540年)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度。
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公元前500多年的佛教和公元5世纪的印度教,之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阿育王弘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国教,而且大规模向外输出(有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汉地)),成为影响至今的世界宗教。

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子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音译自梵文的
stûpa
即"浮屠"。这让司令想到了陕西秦川大地上常见的巨大坟冢(西安机场高速边也有),和流行至今的马鞍坟...这一厚葬文化应是同源的。
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所谓阿拉伯数字,就是这个时期发明于印度并首先使用后,传入阿拉伯世界再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出去而得名。

飞天的形象起源于印度的古神话,专司娱乐和歌舞的神,男性。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中国化了的仙人形象,女性 。
......
这时期的印度,才是我国历史概念中的"古印度",是自古中国人印象中婆娑曼妙的"身毒",终极向往的极乐"西天"。
3.伊斯兰的印度: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2世纪开始这一进程势如湧潮,形成第一波大浪:
来自于今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突厥人在1148年大规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衍生出德里苏丹国,正式拉开600多年伊斯兰印度的大幕。
穆斯林第二波大浪在16世纪:
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帖木儿(成吉思汗次子的察合台汗国之后)后裔巴布尔,在1526年攻灭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经历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到奥朗则布时代达到顶峰,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1628-1658在位)。其孔雀宝座富丽堂皇,满饰着钻石、红宝石、石榴石、珍珠和翡翠,宝座上面的华盖上也嵌满了钻石珠宝。
...莫卧儿的细密画,17世纪,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藏。
|
两个阶段的伊斯兰印度留下丰富而伟大的文化遗产,现今旅游团印度游看的主要就是这时期的东东。德里、斋普尔、阿格拉所谓"金三角"~~森严的红堡、雄伟的琥珀堡、风情的风之宫、绝美的泰姬陵、等等都是。
这时期的印度从信仰主流到统治体系,已不是法显和玄奘万里跋涉求法取经时的印度。
~~~~~~~~~~~~~~~~~~~~~~~~~~~~~~~~~~~~~~~~~``````````
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建筑,可以是一部历史书,走走看看就基本明白的,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则是需要时日去弄清楚:
印度伊斯兰政权为什么统治初期就坚决彻底地驱灭佛教,而几百年对印度教虽有压制却相当宽容,任由下层民众自由选择信仰?...
为什么,1947年印巴分治,几百万人丧生的种族仇杀驱离之下,当今印度却还有数量不少的穆斯林存在(占人口的13.4%)...匆匆的旅行者没有得到答案。
只是肯定,伊斯兰的印度也是印度历史的一部分,正如我国蒙古人的元朝,女真人的清朝,存在就是历史。
4.英属印度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1600年12月31日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历史上作为英制印度190年的开始。
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
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民族大起义,但很快被英国镇压,1858年结束了之前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穆斯林对印度的统治告终结。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正式并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成为日不落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关于这段历史,将在旅行的最后一站--“重回加尔各答”中细述。
5.现代印度
...逐篇分别叙述。
(以上资料部分来源网上)
~~~~~~~~~~~~~~~~~~~~~~~~~~~~~~~~~~~~~~~~~~~```````````
库特卜高塔

徳里城南,穿过浓密的街道绿树,蓦然一座赭红色的高塔耸立云天, 就是被称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的库特卜高塔Kutub
Minar。由德里苏丹国(因前两位苏丹都是奴隶到国王,也叫“奴隶王朝”)第一个国王库特卜•乌德•丁公元1193年开始修建,其继承人在十四世纪中叶最后完工。这应是中亚穆斯林在印度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象征胜利,故又称胜利塔。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塔高72.5米,基座直径14.32米,塔峰直径2.75米,是全印度最高的遗址。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直登塔顶悬台,但由于十几年前,这里发生过拥挤踩踏事故,死了人,现在并不对游人开放。
据说此塔原来更高,因年久修倒塌,加上一次飞机事故,使原来的百米高塔,降到如今的高度。

塔身上镌刻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和各种花纹图案。

仰望塔尖高耸入云,这800多年前的建筑确实有点儿让人难以置信。

塔及周边遗址既是浓重的中亚伊斯兰风格亦有印度本土特色。一旁的库瓦图伊斯兰清真寺,意为“伊斯兰的威力”,是拆毁了附近二十几座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神庙,用他们的石材建成。最典型的印度教神庙立柱托着屋顶的雕像被磨掉,变成清真寺专用。这个清真寺据说是全印度的第一座清真寺。

顾特卜高塔边上,是伊勒杜特米什王陵,最早的印度穆斯林王陵之一。现场没请导游,回来查资料这是1236年建的第三代德里苏丹国王阿尔杜德米斯的陵墓,精美了得。

这个半截子是阿莱塔,豪情万丈的顾特卜苏丹还想再建一座比库特卜高塔高两倍的胜利塔(让俺想到了现在的迪拜塔,这阿拉伯苏丹好高騖远看来是有传统的!),到他去世,只建了二十五米,以后就没人管了。

塔旁有一根熟铁柱,高约6.7米,直径约0.49米,约6吨重,建于5世纪(也有说是前500年制?)。虽历经16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引得司令小兵和朋友们惊叹不已。那时的铸铁技术何以到如此高度?
震撼!(谢谢队友照片)

历史的背影常常令我们赞叹不已~~俺们认为去德里,顾特卜高塔应该是第一要去的地方!
~~~~~~~~~~~~~~~~~~~~~~~~~~~~~~~~~~~~`````````
胡马雍墓
这是我们在德里最喜欢的一处古迹,胡马雍陵。

1530年胡马雍继位,成为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他喜爱艺术和骄奢的生活,整日地沉迷于葡萄酒、鸦片和诗词歌赋之中,无暇顾及他的帝国大业,正是这一点使他失去了自己的帝国,最终逃亡至波斯国。桃花命的他在流亡生活中迎娶了哈米达(Hamida)--一位波斯学者的女儿,为他生下第一个幸存的儿子阿克巴。

在波斯国王的帮助下,胡马雍重新夺回印度斯坦,并带回两名著名的画师。正是这些波斯画师将许多技术带入印度,使精美绝伦的莫卧儿王朝细密画风格得到了发展,最后表现在儿子阿克巴为他修的陵墓上。
整个陵墓给人一种宏伟威严又端庄明丽的感觉。显然,它和整个莫卧儿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伊斯兰教建筑简捷明快和印度教建筑繁复华丽的巧妙融合,外表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和红沙岩是经典的印度风格。这一风格的发展,70多年后造就了举世无双的泰姬陵。

精美的建筑、怡人的花园是莫卧尔王朝每一个城堡、宫殿和陵墓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么个阳光的早晨,漫步于清凉的薄雾,松鼠树上传来几声鸟呜…安静胡马雍墓园,太喜欢!
~~~~~~~~~~~~~~~~~~~~~~~~~~~~~~~~~~```````
贾玛清真寺
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jama masjid
位于旧德里古城东北角,莫卧尔王朝的第四任皇帝,爱好艺术文化的贾汉吉尔下令于1650年开始建造,历时6年时间建成。它是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埃及开罗的艾兹哈尔大清真寺齐名的世界三大古清真寺之一。
(反复查资料,贾汉.吉尔1605~1627年在位,与上述有差错?都是摆渡来的~~)

100卢比/人上得高高的宣礼塔,凡人之心体会不到唤拜者之威风凛凛,只看到著名月光集市Chandi
Chowk的人啊~~真叫一个海了去,还有不远处的红堡Red Fort高墙。

在这极严肃的地方,这对西方人像在演艺某个浪漫的电影镜头~~

其实当地人(穆斯林?)也挺潮的~~

贾玛清真寺被称为“建筑奇迹”,全寺没有使用木料,地面、墙壁、顶棚都采用了精工细雕的汉白玉石,用铅灌封,十分坚固。
毫无疑问,莫卧尔的建筑是伟大而精美的!

让司令之前没想到的是,莫卧尔穆斯林的后裔们也还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平静地生活着~~




~~~~~~~~~~~~~~~~~~~~~~~~~~~~~~~~~~``````````
德里红堡

德里红堡位于亚穆纳河西岸,是由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
Shah Jahan 所建,帝国强大势力象征性建筑。自1639开始建造,耗费了近10年的时间才完成,因主要用红沙岩构建而得名。
红堡是印度最大的王宫,国中地位过去和现在都犹如北京的紫禁城。正门前加了段瓮城,减低了视觉效果,实际要比紫禁城高大许多。

据传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沙贾汗,因爱妻慕塔姬(泰姬)逝世,在故都阿格拉触景伤情而迁都德里,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设计建造的。

瓮墙之内才是红堡主门--拉赫尔门 Lahore
Gate。 站到跟前,古堡的高大对人有强烈的威迫感,处处极讲究的艺术性,又让你不由生出多几分崇敬之心

与中国宫院建筑相似,也是一进二进三进… N进。

第三进是公众觐见宫——皇帝接见倾听臣民的地方。

觐见宫里的王座--“孔雀宝座”,原来的名字Takht-e-Tavous
是“莫卧儿帝国王座”的意思。孔雀宝座的名字来自宝座后方立有两只孔雀造型的饰品,孔雀的尾羽开启,并且以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珍珠和不同宝石作装饰。
这尊王座应该不是传说中最华贵那座,1739年,来自阿富汗的纳迪尔沙率领波斯大军大举入侵印度,洗劫了德里,两个月之后,他带着劫掠的莫卧儿财富返回,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孔雀宝座,这给没落的莫卧儿帝国以致命的一击。

毕竟是拷贝而来,这觐见宫与阿格拉堡的公共宣讲大厅Hall
of Public Audience极相似,仅构造材料不同,一个是白石一个是红石。

觐见宫前面是鼓屋——乐师们为皇帝演奏音乐的地方。

宫院北半部留有不少英式建筑,还好都偏居一隅,并不太影响老皇宫的主体。英印时期,红堡长期是英军的指挥部,可以想见独立后红堡回到印度人民手中时的胜利自豪。

觐见宫之后,便是老皇宫的后院,苏丹及家眷的私人空间。几栋不宏大却很精致的厅房,一排建在宫后墙边各俱功能,临着恒河的支流亚穆纳河Yamuna
River。

内院中央的娱乐宫,被称为“沙杰汗后宫的天上宝石”,宫中有一个专为国王消暑、聆听流水声而修建的白色大理石喷水池。

有人跳上已关闭的“天上宝石”,抢拍下这張莲花座喷水池。慢慢回看细细琢磨,连连叹服更无法比量,那些工匠--艺术家需要多高的心境与技艺,才能雕磨出如此沁人心魄的绝世高作。

这样的精美,文字无法描绘…正如上墙上沙贾汗国王的波斯文诗句:“如果说有天堂,天堂就在这里!”

坐在后院的长椅,看夕阳渐暗,一群穆斯林女子在草坪上轻声言笑…或许,几百年前--傍晚的清凉里--也是那么相似的一幕。

走出红堡,对面的马路边上有一个很大的印度寺院,整个建筑用白色大理石建成,较新。当时觉得很奇怪,推想当年莫卧尔苏丹再仁慈,也不大可能让异教徒如此张扬堵在皇宫门前,肯定是后做的。回来后一查资料,才知寺内供奉的是白色玉石雕刻的释迦牟尼裸身立像。
…这更有意思了,应是有特别故事的!
~~
正如印度在全世界的旅游宣传口号:不可思议的印度
Incredible India!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