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百年大旱仍在持续,今晚新闻说云贵已有多个县市出现供水困难,灾害的严重程度又进一步。再不行看来清明三天假俺们要跑到桂西帮运水去了。
昨天专打电话到百色的老同学问具体情况,得到的消息稍为令人宽慰,从组织上政府层层责任到人,保证人畜用水,不放过一村一屯一人;从具体措施上政府拿钱补贴运水车辆,调动社会力量保证供水,加上部分水柜还有存水,近期还不致影响到生存问题。
老同学还专门强调了水柜对缓解今年的旱灾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年在石山地区建的大量水柜,怕是春节前都要运水抗旱了。包括前几天暴串网上的90岁老人背水跪地的屯,水柜里依然有存水!为争取修路,民间作秀,记者不明就里登出,引发热议。
关于桂西大石山区的水柜,是80年代民间创造的储水抗旱办法,经河池百色的水利工作者改进,早已成为一项适合广西大石山区的成熟技术。得到普及并从生活用水水柜发展到生产用水的地头水柜,还实现于01年广西政府用原计划建新办公区的钱,投入老少边穷的东兰巴马凤山基础建设大会战。大会战其中一主要项目就是民办公助建水柜,短短两三年家家户户建起生活生产多个水柜,改变了过去山弄里个把月不下雨就闹旱灾的极端恶劣生存状态。真是一项惠民的功德事,今年作用尤其明显。
翻出几年前儿子写的一编游记,给博友一点现场感。顺便宣传一下巴马就是近年炒得火热的长寿之乡,有没那么神俺不知道,但东巴凤一路风光极佳,是都市人休闲游的一条好线路,再加一点点历史信息--凤山就是引发二次鸦片战争的凤山(东兰)教案发生地。
......
地 头 水 柜
今天,是我们“东巴凤”行的第二天,盘山公路好新好顺畅,我们的车飞快地疾驶,好过瘾。爸爸告诉我们,这是广西“东巴凤”基础建设大会战的成果。
看着车外美丽的风景,大山脚下是一个个小村庄和一片一片一块一块的农田。我注意到农田里有一个一个圆圆的建筑,我问爸爸这是什么东西,爸爸说:“我不告诉你,你和弟弟去观察一下吧。”接下来,我们的车在一个大而扁的圆型旁边停下了,我便和弟弟爬上山坡探索这个水泥砌成的古怪东西,摸索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我又去问爸爸,这次还没有等爸爸说,坐在旁边的阿姨就开口了:“这叫做地头水柜,是我爸爸当年参加研究改造出来的,这个东西让这里的村民解决了不少问题呢。”爸爸也跟着我们一起上山坡去看水柜:“这个水柜高大概一米多,直径大概三米,是个封顶的水柜。”还指着给我们看进水管和出水管,哎呀,原来是封顶了,要不我早就知道这东西是个水池了。
回到车上,阿姨给我们讲水柜的作用和广西西部原来的状况:“广西西部大多是喀斯特山区,很难积雨,下过雨后水都流进地底下的地下河里,所以那里非常干旱,人民生活很艰苦。自从有了水柜,村民和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还解决农作物的淋水。地头水柜是一个积水的‘大碗’,它把积到的雨水引到一个过滤器中,过滤掉雨水的杂质,村民们就有清洁水喝了。”听了阿姨这么一说,我才知道水柜的重要性——水柜不仅让村民喝上了饮用水,还让村民脱贫致富,看起来不引人注目的水柜,竟有这么大的贡献,我很震撼。阿姨还说:“村民们为了感谢我爸爸,经常送上很多当地特产表示感谢呢,我们则请他们在家吃面条,当时他们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面条,很珍贵的。”
地头
水柜,虽然不怎么让一般游客感兴趣,但听爸爸和阿姨的讲解,我知道对村民们来说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它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难怪爸爸说:“建设这些水柜和这条公路,真是积德千秋啊!”
看到满眼浓绿的玉米,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这里的人们肯定又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旅游回到家,我上网查到了一些资料:
“地头水柜”给西部贫困山区引来“致富水”
新华网南宁10月15日电(记者何丰伦、陈新援、黄娟)前来广西贫困山区东兰、凤山、乐业旅游的外国游客会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山区田间地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圆形、方形蓄水池,大的50-60立方米,小的也有30-40立方米。在不少地方面临干旱困扰的时候,这样的蓄水池为山区居民提供了浇灌庄稼的生命之水。当地居民把这种地头水柜形象地称为“母亲水柜”。东兰县农民陈均企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缺水,水就是我们山里人的母亲。”
缺水是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2001年国家水利部的统计表明,全国还有5000万人饮水困难。以广西、云南、贵州为代表的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渗漏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十分发达,严重缺水的山区居民不得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上。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帮助农民发展地头水柜,逐步解决农民的粮食生产问题,还为当地农民引来了致富的源泉。
位于东兰县城10多公里外的八腊屯就是地头水柜最大的受益者。这座只有12户人家52口人的小屯子,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有长达半年之久的枯水期。为了抢水,当地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一些村民之间甚至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这种情况直到地头水柜建起来才出现转机。”八腊屯屯长罗起跃说,“全村26个地头水柜,能够容纳超过4000立方米的水,使25亩接受灌溉的土地种上了水稻,亩产超过600公斤。我们八腊屯人从此不用再靠外面运来的救济粮度日。”

每天走4公里山路,从深入地下近百米喀斯特溶洞中挑水吃,贫瘠土地种上的玉米年产不过200公斤,这是广西东兰县农民罗齐民大半辈子生活的写照。如今,随着自己土地上地头水柜的修建,罗齐民不仅摆脱了每天挑水的命运,而且建起了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过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生活。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杨青海说:“地头水柜是一个很好的扶贫项目,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其中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广大的山区贫困居民也确实借此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现状。”
元舜
2006年5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