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教授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感想
(2008-11-03 13:34: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写于2007年10月
沒錯!在西方,經濟學是用來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的。可是在中國,經濟學很少用來解釋現象,更少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來考試、升學、就業、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工具。大多數學生只關心什麼是“高分”的經濟學,什麼是“賺錢”的經濟學,沒有多少人想去瞭解真正的經濟現象以及背後的成因。面對這種“價值觀”的扭曲,身為在中國教授經濟學的我不禁感慨萬千。但是,仔細想一想,真的是價值觀的扭曲嗎?
在歐美,社會和經濟的成長幾乎是同步的。從主流的亞當?斯密、李嘉圖、馬爾薩斯到馬歇爾,或是非主流的馬克思等眾多學者,不都是從當時的社會現象開始思考,再從歷史教訓中融會貫通,從而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當一九三0年代西方出現了經濟大蕭條,於是凱因斯理論也同時因應而生。二戰以後,西歐各國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巨集觀經濟規劃者和工程師,於是出現了計量經濟學。一九八0年代以後,由於全球金融整合的潮流,金融學又成為顯學。
在中國大陸,西方經濟學的介入並非來自解釋現象或是解決問題。一九八0年以前,私有制仍是禁忌,凡是非公有的一切都在原則禁止下運作,於是「包產制」、「集體所有」等等在實踐中被承認。更晚被接受的觀念是“市場”,另外一個也是很晚才被接受的則是「股份制」。吳敬璉和厲以寧兩位先生被稱為“吳市場”和“厲股份”,並不是因為他們創造了“市場”和“股份制”的概念,而是在於他們奔走提倡“市場”和“股份制”這兩個概念在中國經濟改革中的重要性。同樣的,林毅夫先生被稱做“林比較”,也不在於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而是在於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經濟發展大多違背了比較優勢的基本理論,林毅夫只不過讓大多數中國人瞭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當一個國家不去遵循比較優勢的發展理論,它將會面臨毀滅性的結果。
在實踐當中提取經濟學的要義,也許是當初亞當?斯密創建經濟學時所沒想要強調的。可是,對於受夠了教條式禁錮的中國人而言,能夠從實踐中檢驗西方經濟學,其中到底有多少真理,也許才是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