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说咱轻薄
(2012-07-08 15:57:10)
标签:
中央电视台专家常识苏学士南阳百里奚杂谈 |
分类: 随笔杂谈 |
别让人说咱轻薄
电视是个好东西,虽然网络发达了,电视不似几十年前那样,在人们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可是电视人也在与时俱进,仍然占据着宣传教育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多了,包装扶持和发现新人的节目多了,同样,宣传国学,普及知识的节目也更多了。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应该还是起到了“中央”的作用。特别是中央十套,不仅有《百家讲坛》,还有《探索·发现》,《健康之路》,《原来如此》,《走近科学》,《地理中国》等等,每档节目都有很强的知识性。电视真的成了一所无形的大学。
不过有些节目不知是不是做的太粗糙了,一些嘉宾的专家身份,总让人觉得表演的成份太重了,像是在拿专家的身份说事儿,似乎觉得有点轻薄之感。科学的门类很多,每个专业研究的重点也不一样。专家也就在于你专在某一门类的某一个方面,你是营养学的专家,不一定是医学方面的专家,这医学也分的很细;至少也要分个基础医学、临床、中医和西医什么的;就算你是医学专家,也不一定是植物学方面的专家;还有你是历史学方面的专家,却不一定是文字方面的专家,就是研究文字的专家,也不一定是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当然我是“土八路”,对各学科如何分类也不了解,感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百事通。所以就想说,咱真格懂得的东西,咱就讲给别人听一听,普及一些基础科学知识。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毕竟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修养和生活质量与水平。而不知道的事情就不能瞎说,这样会事得其反,比如你是医学专家,你可以从病理上给大家介绍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介绍一点促进健康方面的建议,如果偏让你去讲营养学,可能就要差点火候,因为你的专业是医,是治病。感觉应该是干什么说什么,懂得什么说什么。就像易中天品三国,而没有去说《红楼》,话《西游》一样。同样,康震、钱文忠虽然也是专家,但是咱不能让他们去讲航天理论。因为他们不是那个方面的专家,就是讲,他们也只能谈些个人的看法。
生活中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博学多才,或见多识广吧,习惯拿自己的身份对事物下结论,这样很不好。有些东西像数学题,它有多个解法,如果你讲的不大对头,大家听了虽然觉得不妥,但是,有谅解你的理由,而有些常识性的东西,你也以专家的身份给下个定论,那样就只能让人敬而远之了。
我这里说个例子,比如王立群教授。中央电视台十套开了《百家讲坛》,王教授以《王立群读史记》让全国不少观众认识了他,他借助电视《读史记》,应该说对在公众中普及史学知识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王教授对史记的研究,至少我认为那绝对是专家,我也非常敬重他。但是,有一说一,王教授在读史记这档节目中,也有念错音的字。比如那个“石”字,读shi,或dan的音,当时也在媒体上引起一些议论,咱这里就不说了,咱得认同那是个多音字。作为南阳人,我在听他讲秦始皇第三集,《穆公东扩》时谈到,晋国在灭了虢国之后,顺便把虞国灭了,还捉了国君,倒霉的百里奚也一起被捉。晋军得胜回国,正赶上晋献公准备把女儿嫁给秦穆公,于是就把七十多岁的百里奚作为奴仆,准备陪嫁过去。百里奚知道后当然感觉很丢人,于是就逃跑了。逃到哪儿?逃到了宛。王教授特意讲解了这个“宛”字,解释说宛(yuān)是属于当时的楚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的南阳,宛是南阳这个一点没错,问题是这个字不读“yuān”这个音,而读“wǎn”,如今的南阳还有一个宛城区,有个百里奚村、百里奚路。
咱还比如,现在中央十套也正播的《健康之路》,很好的一档节目,我很爱看,能教会我们不少的生活技巧和常识。特别是近来,有不少的专家都走进节目做佳宾,针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特别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识性问题的介绍,确实让我们明白了不少简单的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小知识,对我们正确的饮食有很大的帮助。不过有些专家在介绍一些知识时,显然个人的随意性较大。简单的讲,有一期节目中,讲到了苋菜的问题。主持人对一位老大妈能认出苋菜表示吃惊,这让我感觉城里人的悲哀,不过想想也罢,他们生活在大都市,根本就没见过。能认出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确实像让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去分辨,什么是宝马,什么是奔驰一样困难。这让我想起赵本山那个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里范师傅与赵队长之间沟通的差异。接着专家讲到了苋菜,说是那种青苋菜算是正宗的苋菜,而那种菜叶中间发红的苋菜,说是没见过,应该是后来怎么培育出来的。
我看这期节目时,正好是在乡下,村上几位父辈的老农,听完这话当场就骂了起来。说是请的什么破专家,苋菜就不认识还去电视上显摆,大家伙吵着不让再看这节目了。这一点确实不敢为专家辩护,几十年前我们吃的就是那种青苋菜和红苋菜,在我们这里不仅有那种青苋菜和菜叶中心位置泛紫泛红的红苋菜,还有一种现在不多见的,整个叶子都是紫红色的真正的红苋菜。在我们家区分两种苋菜的方法是管青苋菜叫白苋菜,另外所谓的野苋菜与这种青苋菜还有点曲别,小孩子都知道。本人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具体应该如何分,这科学上的事儿还真不清楚,只是生活中认识这些夏季里的主打菜。这种常识性的东西让“专家”说得这么神秘,心里总是觉得这样讲话不太严肃。专家说出话来,让老百姓骂,而且是生活常问题,这显然有失专家水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清人梁绍壬,他在《两般秋雨盦随笔》引《考甄志》中说,苏东坡在广东新会时的一个小故事。这一天苏学士遇见一位送饭的少妇,只见得她“蓬发短衣,胸露两乳”,苏学士起了戏弄之心,于是就很得意的吟咏到: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哈哈,他没想到的是这少妇一听,当即就回应到: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言下之意你苏学士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你不是好多管闲事,口无遮拦,怎么会屡惹事非,屡遭贬谪。诙谐洒脱的苏学士也有了这种尴尬。其实我这样说也有点口无遮拦,专家毕竟是专家,见多识广,博览群书,一般也都通今博古,应该相信他们的解释有一定道理。
我这样去指责也算多管闲事儿,无奈,我这个人是在农民家庭长大,出了农门就进军营,没有看见不说不管的生活环境。也总觉得专家说话就是不能太随意,他们毕竟是大众生活的引导者,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也千万不能误导。咱是专家要有个专家的样儿,别让人家说咱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