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仪盗璧说《史记》故事
(2009-06-29 22:24:01)
标签:
杂谈 |
从张仪盗璧说《史记》故事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回家后见了老婆,他问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舌头还在不在,得悉舌尚在,才放下心来。要说这司马翁可真不愧为千古传扬的大家,几十个字草就一篇故事,还绘声绘色。
我读《史记》就怀疑这类事的真假,怀疑是司马翁想突出张仪舌头的功绩而虚构的故事。要说是真事,也是由于楚人共愤张仪游说,而上下同心设计诬陷。再说那张仪还能说话,他还有必要去问别人:“视吾舌尚在不?”这张仪也真笨,明知舌头的功能,居然还用着这种功能,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功能。我这里并非有意抵毁司马翁,因为如果没有他这部《史记》,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可能会失去轴心,那怕他那些内容全是虚构的,我也相信他是一种善意的,引领世人唱响爱与憎,崇与弃,褒与贬这一主旋律的社会教课书。
这里先不说《史记》,仅就故事本身而言,我在想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如何来认证张仪盗璧之事。首先,我说张仪盗璧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其次是依据《史记》的记载考虑这人为什么会说张仪盗璧。当然,事情已经过去千年,我们今天也可以像说张仪盗璧者一样,随意去猜测和评说。假如真有这么一件事,如前所述,一是楚人上下串通一气有意陷害;二是此人揣透主人心思(恨张仪),意寻宠爱;三就是这人盗了璧,选了这个外来客栽脏。总之,这张仪必是不受欢迎的,是共逐之人。楚相之璧原本就是不会亡的,试想在相府之中岂敢随意“藏璧纳玉”,更何况是在席间传赏之时,结果,是那张仪被“掠笞数百”也未见所盗之物,且书中并未交待下文。这里可能就是司马翁的精心设计,想给人们在思想上造成张仪通过游说而社会地位前后变化的巨大反差。
试想,这位名垂青史,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游说之时会不分主次,为一璧之小利而弃天下之大计?更可笑的是这个人物,居然张口说话,问自己的舌头是否还在。起初我认为这是司马的疏忽,是这个故事中最大的败笔,后来分析发现它不应该算是败笔,而应该是作者故意安排,通过这种设计直接让读者明白这是个虚构的故事。虚构这么一个故事主要是用来说明张仪当初之不易,突出其讲演能力对于他个人重要性。所以,张仪盗璧只是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而虚构的故事。细读《史记》,这一类的故事很多,很经不起推敲。但是服务主题的效果却非常好。
本人只是一位史学爱好者,也可能当初就是从“戏读”的角度出发来读史学故事,读着读着也感觉司马老人是否也如当年明月所言:是在“像写小说一样写历史”。
我曾写过一篇如何看待《三字经》的人物故事的文章,希望善意理解古人物故事。因为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传承他所代表的那种思想。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政治、经济、军事,工业、农业、商业,科学、文化、艺术。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从治学、创业到安民、报国的典范人物就像存在于无限广阔宇宙的翰海星辰,令我们目不暇接,并同我们一道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一颗星体,尽管有时看上去有些显得闪闪烁烁,蒙蒙胧胧,但我们需要的只是它的光亮。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一个星系的每一个星体了解得十分清楚,蒙胧闪烁的美,无限遐想的再创造之美,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憧憬,提供更多对美好未来追求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