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穆公的不谋与众

(2009-06-01 22:27:08)
标签:

国君

骊姬之乱

五羖大夫

野人

秦穆公

晋国

林南溪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秦穆公的不谋与众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是秦国历史上的耀眼人物商鞅的名言,现在应该解释为,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能成就大事的人,不会向普通人征求意见,或者是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于常人。我非常赞成这句话是觉得把这句话用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历史上对秦穆公的评说各有见解,我总感觉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小利益服从于大目标的恢弘之气。从人才的吸纳,到东进战略的实施,多以不合于俗的行为,诠释着“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的王者之风。

百里奚,一个年近70岁的陪嫁老奴,秦穆公仅仅是听了公孙枝的介绍之后,竟然以国事相论,把他从楚国接回,还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并授以国政,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五羖大夫”的美谈。

秦穆公在位39年,其中36年的时间是在与晋国周旋,为了他的东扩计划,他对晋国恩威并施,基本上实现了个人的奋斗目标,终于以他的不谋于众,成就了他显赫的历史地位。他的一生中与晋国五位国君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打交道,其中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都和他的扶持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一直以一种有悖于常的行为感化着晋国的国君与臣民。晋惠公时,他三救晋难的举动,达到了让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晋献公晚年,骊姬之乱后,夷吾请求秦穆公送自己回国执政,并许愿说将河西的八座城池划给秦国以示酬谢。秦穆公信其言,送夷吾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晋惠公。但是,继位后的夷吾却不愿兑现自己的承诺,秦人激愤,秦穆公却以德仪天下,在秦人面前忍尤含垢。到了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是颗粒不收,晋惠公就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救,秦庭之臣多建议乘机发兵,而秦穆公却(听取百里奚的建议)伸出援助之手,实施全方位的赈灾活动。这事从军事上讲,自己想东扩成就霸业而去援助劲敌,看似愚蠢,但是,秦穆公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晋国,他要征服的是天下诸侯,收服的是全天下的民心。乘人之危夺取并无定数的小利,不是智者所为。事实上,他这步棋也远远胜于简单的“杀将”。他的大气更表现于两年之后,当秦国遭灾,秦国反过来向晋国伸出求援之手时,晋惠公就使出了乘机发兵“杀将”的招数,进攻秦国。结果韩原一仗秦国俘虏晋惠公,秦国上下群情激愤欲杀晋惠公。这时的秦穆公又从长远着想以礼待之,并将其护送回国终使秦晋结好。也许秦穆公的这种仁义是服务于他的霸业而无法与宋襄公相比,我这里也只能称其为“谋”的不与众,是一种在事业上高处着眼的智慧。

在秦穆公对晋国的仁义之举中,韩原之战最能体现其不谋于众的大宜。当他欲擒晋惠公时自己被困,就在他身陷重围性命不保时,竟然天降神兵,杀出一支敢死队扭转了整个战局。后来得悉这只救命的队伍原是一帮野人,他们是有感于无意间杀了秦穆公的宝马,当被查处时得秦穆公的恩惠,不仅没有治罪,反而赐酒祛寒。这种不谋于众的处理结果,恐怕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尽管他当初并不奢望这些野人能成就他什么,尽管他是遵循人与畜的贵贱和既成事实,不谋与臣、民的尊卑常理而处之,但是君王的怜悯与恩赐自然换来了野人的以命相许。

秦穆公的这种不谋与众,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舍小利求大功的策略。但是,是法自然之道,恰巧是合了民心民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