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题匾》发2015年5月7日《闽南日报》,谢谢编辑选稿!

标签:
文天祥明伦堂匾额明德堂人们 |
分类: 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
|
|||
|
|||
1276年,文天祥带领宋军临安抗击元兵,仗打得异常激烈。这时,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要他到杭州市以北的高亭山元营议和。没成想,到了元营后,文天祥却被抓起来了。当地老百姓非常赞赏文天祥的为人和英雄气概,便组织人员把他从元营里救了出来。脱险后,文天祥等人历尽艰险回到了当时的都城建康。 那个时候,建康学府正在整修明伦堂。人们知道文天祥也在建康,就派人请文天祥题写“明伦堂”的匾额,可文天祥说什么也不答应。后来,人们三番五次来邀请,文天祥实在没办法,只好应承下来。 这天,文天祥早早来到堂前,他看了看匾额,便挽起袖子,抓起大楷羊毫,手腕抖了抖,写完了那三个字,人群中传出赞赏之声。文天祥没有理会人们的赞许,又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一看,便看出了问题,字有点小了。他想,那么小的字,和那个匾额极不般配,甚至有些失调,应该再写大点,可手头没有那么大的毛笔,怎么办?他回头瞅了瞅,一眼看到一个来看热闹的老人,手里正拿着一把崭新的刷帚,便借了过来。只见他用那把刷帚蘸满墨汁,挥“笔”疾书,于是,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霍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的赞赏之声愈加强烈。 这时,有一个人却说:“文将军的字错了。”沸沸扬扬的人群安静了下来,大家再细看那匾额上的字。可不,明明应该是“明伦堂”怎么写成“明德堂”了?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大家纷纷要求文天祥重写。文天祥却微微一笑,说道:“大家有所不知,孔圣人也有写错字的时候,何况我呢!大家仔细琢磨一下,到底用‘伦’字好,还是用‘德’字好呢?”人们听了文天祥的话,再细细一琢磨,不仅说字写得好,而且称赞用“德”字其意义更深刻了。从那以后,建康学府的“明伦堂”上就一直挂的是“明德堂”的匾额了。 文天祥故意将“明伦”改成“明德”,其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要立足实际,不仅要讲“伦理”,更要注重“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
(《闽南日报》2015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