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东泽
杨利民的话剧《大湿地》、王立纯的小说《龙伞》、李云迪的散文《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潘永翔的组诗《上升与沉沦》、余兆荣的长诗《石油词海》、黑鹤的小说《高加索牧羊犬哈拉和扁头》……名作、名篇的涌现,再一次证实了迟子建的断言,“大庆一定会出大作品”。
从虎啸生风的2010年至今,创作出“大作品”的大庆作家,与城市共荣,与城市共进,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坛渐次发出嘹亮的声音。
这支不足3000人的队伍,对大庆300万人口来说还属于小众,但是对大庆发展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因为,文学艺术不仅能产生经济价值,更能净化和提升人类的心灵,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或者说,一座城市最终是要靠文化来激发活力的。文学会让城市充满人文情怀和张扬的活力。一座城市没有作家会是缺憾,没有诗人会缺少色彩。
从这两个层面上讲,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就是这样一群天使:他们走在城市的每一个路口上,看上去和大家没什么两样,但随时都会轻盈地掠过城市的屋顶,牵引人们的灵魂向上飞翔。
谋定大事书写大庆文学的春天
城运昌盛,文运繁荣。大庆虎啸生风地迈向“十二五”之际,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21位,文学艺术也乘势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2009年11月,在市作协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李云迪当选市作协主席,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履新。会上,李云迪当时所作的工作报告,犹如大庆作家激情跨越“十二五”的宣言。他说,“与时俱进、深入生活,书写大庆文学的春天”。
一个月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就市作协的工作汇报,做出重要批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先进文化是一座城市前进的巨大动力。希望作协为大庆的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大庆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多出精品力作,注重培养人才,继续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争创全国一流业绩。”
在市领导的关怀和期望中,2010年的阳光开始照耀百湖大地。这一年,新创刊的《大庆作家》上,每一期都刊有市领导的殷切期望。大庆作家更是信心满满,佳作频现。
王立纯的长篇小说《龙伞》、黑鹤的长篇小说《黑狗》、殷庆功的长篇小说《生存境界》、李国昌的纪实散文《老会战》、犁痕的诗歌评论集《石油的光芒》……数十名作家出版文学专著。
与此同时,50多人在《读者》、《诗刊》、《星星》、《绿风》、《诗潮》、《诗林》、《文艺报》、《文学报》等50多家报刊中发表文学作品1200多篇(首),《中国诗歌》、《散文选刊》、《诗选刊》等30多种年度选集选发大庆作家的作品。
这一年,以黑鹤为代表的大庆作家,在全国第八届儿童文学奖、黑龙江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征文、全球华人母爱题材征文、“铜铃山杯”全球华语诗歌等大赛中获奖。
这一年岁末,大庆作家代表团受邀参加省六届文代会,并且给的名额最多。会上,李云迪当选省第六届作协主席团委员,黑鹤当选新一届省作协副主席。刚刚履新的省作协主席迟子建,把她全省调研的第一站选择在大庆。
满园春色与城市共荣,与城市共进
大庆作家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也与平均每月的两次文化活动有关。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作家间的情感,激发了作家的创造力,更是扩大了大庆的对外影响力。
最近的活动自然是在市内,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大庆作家看大庆”征文活动,历时一年。
这次活动的直接动力,来自市长夏立华的重视与激励。她说:“大庆作家应该多深入生活,与城市共荣,与城市共进,他们是大庆市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们看大庆的发展变化会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应该鼓励大庆作家看大庆、写大庆。”
市长亲自出题,激发了大庆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争先恐后地书写对这座家园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平均每3天就有一篇作品见诸报端——这还不包括12个专版。
最远的活动是参与对外宣传,提升大庆形象,把台湾作家吸引到大庆。
当年8月,台湾作家代表团返回后,团长初安民给李云迪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说,“这次大庆之行,留下了终身难忘之印迹。尤其登临钻井平台领略大庆风采,龙凤城市湿地,让我们台湾作家代表团看到了大庆的美丽和辽阔……”
台湾作家代表团走后不久,我市又成功举办一次“大庆·龙凤湿地笔会”。《人民文学》、《诗刊》、《文学报》、《百家散文》等国内一流文学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来到大庆,与大庆作家相互交流。这与以往的同类活动相比,创下“四最”——级别最高、邀请嘉宾最多、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好。
笔会结束后,《文学报》主编陆梅深情写下《大庆有个作家诗人群》,高度评价了大庆作家。文章经《文学报》首发后,被《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大大提升了大庆作家的知名度。
一年来,那种悲观的大庆作家断代论正悄然瓦解,继老中年作家之后,青年正跃升为大庆文坛的重要力量。
青年作家的迅速成长,除了时代的加速度、大庆对人文基础的打造、和他们自身的天赋,还与大庆作协的重点培养不无关系。早在年初,李云迪就曾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青年作家为骨干力量,打造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大庆文坛新军”。
一年来,两次青年作者座谈会、一次女作者座谈会、一次文学评论座谈会、所有活动都邀请青年作家参与,这种潜移默化地师承与激励,提高了青年作家的艺术修养和作品的感染力。
青年作家与城市发展共进,给大庆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一股清新的文脉,与社会各界一起扬起人文大庆的风帆。
枝繁叶茂有效引导写出更多精品力作
大庆作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可是直到2010年,大庆作家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庆作协有了自己的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安装了电话、购买了相机。
一年来,这个家变得越来越壮大了,创办会刊《大庆作家》,开设网站“大庆作家协会网”,还建立了博客和QQ群。
一年来,双月刊的《大庆作家》已经出版7期,通过《作协动态》《创作心得》、《作品研讨》《诗歌地理》、《作品选登》等栏目,成为大庆作家互通信息、沟通心得、发表作品的一大阵地。
一年来,面向全国的“大庆作家协会网站”,注册用户达到1.3万,发表作品43万多篇(首),每天发帖量都有五六百条,优秀作品通过《岁月》杂志传递给当下文坛。
一年来,大庆作家的这个家如同树根,一支支绿叶在上面抽芽、伸展,长成枝干,进而丰满成大树。
7月,龙凤区作协成立,并创办了自己的刊物《龙凤作家》。11月,让胡路区作协成立,随后也创办了会看《让胡路》。而在此前,萨尔图区、大同区、红岗区也都创办了自己的文学刊物《萨尔图》、《松基三井文艺》、《铁人文学》。
近几个月来,其他县区也在纷纷筹备自己的作协和会刊,肇源县的文学刊物《肇源文艺》即将改版推出。
各县区作协的成立和会刊的创办,使会员活动有组织,交流有平台,发表作品有阵地,大大提升了大庆文化建设的高度,有力促进了大庆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这一切,再一次成为市委宣传部长郑新英讲话的有力注脚。她说:“大庆作协要关注现实,有效引导作家写更多精品力作;要加大力度,努力培养文学创作人才;要拓宽渠道,积极宣传推介本地作家的优秀作品。”
这一切,也让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李琦发出这样的感慨:“来一次大庆就有一次惊喜,大庆的作家群犹如群雕,阵容整齐,有形成梯队,是黑龙江文学版图上蔚为壮观的景致。”
“兔”飞猛进 再创大庆文学新辉煌
2011,农历兔年。大庆激情跨入“十二五”,构筑新优势,创造新生活。大庆作家也开始新一轮的“兔”飞猛进。
新年伊始,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洪恩对作协提出“两个希望”:“希望大庆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牢记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以饱满的激情创作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型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希望大庆涌现出更多的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这片热土的文学名家,为推动我市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月18日,全文刊登这个重要批示的第七期《大庆作家》,在市作协会员代表大会上分发给与会作家。就在作家们感受这种亲切的关怀,深受鼓舞的时刻,会场上又传来大庆作家的掌舵人李云迪的声音:“通过文学的手段,把大庆介绍给中国,介绍给世界。在时机成熟出版大庆作家丛书,将大庆本土作家向全省乃至全国集中推介,为创建文化名城,打造大文化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这篇题为《胸藏万汇,笔有千钧,再创大庆文学新辉煌》的报告,赢来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