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童心鉴玉
童心鉴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0
  • 关注人气:7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次生晶体与皮壳(转载艺痴苑博客)

(2012-05-17 17:36:48)
标签:

八骏堂

古玉

文化

 评语:这是一篇有深度的好文章。

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就象人的皮肤一样,玉皮壳是玉器所有里外表象的连结和公开之地。

 每一年的岁月都会在玉皮壳上留下自然进化或老化的痕迹。虽然有的玉天生丽质,皮的质量很好,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迹,而且一直保养的很好,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但大多数古玉还是会在玉里玉外的对比中分析出科学的玉皮壳的老化程度的。

 

                              红山文化形玉器表24000倍完整晶体

               http://s3/bmiddle/561c7c5cx748a9cf95c12&690 
                                  汉代白玉璧局部放大局部次生结晶

                                     汉代 白玉璧

    目前所知,地壳里或自然界中有92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按不均匀分布而存在。软玉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型矿物”形成的,它们混生于各类岩石之间。这些不同种类的矿物,通常具有相对的化学成份,特定的晶体结构,特有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在正常条件下,不发生或不易发生变化。

http://s2/bmiddle/561c7c5cx720ddcc50191&690


                                             (图1)


             http://s6/bmiddle/561c7c5cx748aa10631e5&690 
                                      图2)此器为江西出土
            
 http://s7/bmiddle/561c7c5cx748aa2ec4e66&690 
                                   (图3)水晶猪龙局部土沁

    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图2)朱砂沁、土沁、(图3)水沁、金属沁、(图4)水银沁等等。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http://s11/bmiddle/561c7c5cx748aa42fd24a&690
  数千年前,先民遗留的玉器、石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深藏于山谷之中,浅葬于山巅之上或散落于原野河川。都无一例外的要经受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酸碱浸蚀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热、地压、地震、光照、山火、地气、冰冻、氧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复侵袭,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现不同的外观与内质的各种表相或肌里的“次生”变化。用软玉制成的物件,由于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同于它在原生矿体内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中,在受到内外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下,使不同的晶体结构、不同元素种类含量的玉器,内、外都出现多种“次生”美丽可爱的不同自然纹理、包浆、皮壳、蚀痕、融洞及沁色。有的呈像于表,有的内含于里。在15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云雾状、云团状、羽毛状、浪花状、冰花状、棉絮状、松针状、束丝状、杂草状、菊叶状等等。组合不同,凹凸各异,色彩斑斓,犹如一个“万花筒”美不胜观,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岁月的痕迹。这些不同玉质在不同环境下的本质变化是人工无法仿制的。真品玉件上的小蚀洞内有一层老化的“包浆层”,有的蚀孔深处出现风化矿物质纤维,类似碱霜状物质。真品红山古玉钙化成“鸡骨白”色的“玉皮”是微透明状,硬度仍较高,用指甲是抠不动的。用火或生石灰烧出的伪品“鸡骨白”表面由于快速加热形成急速的“钙化层”,至使伪玉表面玉质变松,变软,用指甲一抠就碎,表面的“白色”不坚硬。凡鸡骨白色红山古玉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新出土的红山古玉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凡红山古玉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玩玉之人称:佩带古玉可吸收体内有害成分,可能这就是古玉的独特功能。此传说目前尚无科学论证。红山古玉,凡玉件表里呈现过渡型半钙化半透明者多为真品。真品玉质变化发自肌里,而伪品经人工处理附着于表。这就是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遗址远古玉器的“共性”。

 

http://s12/bmiddle/561c7c5cx748aa59d8f4b&690

玉(软玉)制品的正确结论。


  鉴定红山古玉的真伪,在搞通“宏观”道理之后,再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首先,直观接触的是原始造型的设计理念、部落习俗及图腾崇拜等神秘的内涵,分析出土实地的地理位置,山川布局及原始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其次,是原始制玉工艺、工具和制作方法。特别要注意作品的原始手工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法的工具痕迹,如开片、切口、钻孔、雕刻、研磨、打洼、抛光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例如:原始先民用玛瑙、水晶、玉髓等制作的工具打出的“马蹄孔”与用现代金属工具“丝锥”打出的孔内“螺旋痕”是不同的。前者是不规则不等距的,后者是规律而“等距”的。红山文化古玉在史前古玉中,虽说每一件作品制作加工都耗费了漫长的岁月,非常精美,但细心观察,大多器物的磨光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的刮削痕迹在放大镜下十分明显。红山古玉原始加工的挂洼工艺是用锋利坚硬的刮削器手工刻出横向凹洼,然后再用“水砂”顺向研磨,细致观察真品的打洼痕迹是二次加工而成,有不规则的石器刮削底,同现代工具的锉磨痕有明显的区别。


  关于红山古玉的“表相”也很重要,即俗称“皮壳”。不论“新”“老”出土器物均有“皮壳”,包括:附着物、包浆、沁色、咎裂、融洞、钙化、燎迹、斑痕等。原始出土环境有:土坑、砂坑、半砂坑、水坑之分,以水坑器物品相为最佳。伪品表相均生硬不自然,人工沁色浸入裂纹,形成了较深的“色线”。表面无“包浆”;“融洞”深处无自然老化的现象。“咎裂”多是人工冷炸的垂直纹,纹内有色,而红山古玉真品的风化纹理是呈大小鳞片状的,纹内多无色。凡经人工化学处理的伪玉作品,用开水浸后,都发出刺鼻的怪味,应以断伪。凡“生坑”古玉真品经开水浸后,都有很浓的土味。真品的玉质变化是由玉内向外“生成”的,人工作伪的玉质变化是由外向里“炮制”的。应细心体会,关于造型,切不可将“发掘品”为“样板”,生搬硬套,简单地给以肯定或否定,因为地下还有很多未面世的古玉。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藏家,在鉴定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分析”、“推理”、“对比”、“辩证”的方法,就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常言说:“未见真者不识假”,平时应多参观博物馆和参观拍卖会的预展物品,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使您所珍藏的古玉真品,在您的藏品档案中永放宝光。

http://s13/bmiddle/561c7c5cx748aaa19bacc&690

 

    质的特性。古玉被埋入土中之后,它会与周围的环境及入土时间的长短产生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是一种由沁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所需的时间很长,起码在千年以上。


    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图2)朱砂沁、土沁、(图3)水沁、金属沁、(图4)水银沁等等。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质也有两种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质地。玉本身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变化,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能有质的变化,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古玉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次生变化。其表现形式有:结晶体、(图5)竹叶状次生物、(图6)针状结晶、(图7)蚂蚁脚、(图8)霉点、(图9)鸡骨白(图10)、皮壳(图11)、蛀孔等(图12)。

 

    玉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的原因,质地疏松、多孔缝隙的玉材比致密玉质有更大的表面积,经科学实验测定,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硅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图13)(属层状硅酸盐矿物)而比链状硅酸盐矿物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这将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埋藏于潮湿偏酸性土壤中长达数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跃元素(主要为钙,包括杂质矿物方解石和透闪石次生成滑石后的剩余钙)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会吸附于玉器表面。表面较内部的铁含量增高并呈红褐色者,应为表面吸附了铁并生成赤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铁比内部高,(图14)并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相关,在红山古玉黑色皮壳的检测时,检测到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断黑色的表皮应该是腐殖质类的有机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一些玉器的表层有绿色沁,(图15)这是铜器和玉器同时埋藏形成的。竹叶状纹和草叶纹(图16)应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后显露出的特征。蚂蚁脚及霉点,在玉表层的出现应是含色的矿物或有机物沿玉的缝隙沁入而未与玉质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http://s8/bmiddle/561c7c5cx748aab4af497&690


 

    总之,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于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图17)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图18)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

 

 http://s5/bmiddle/561c7c5cx748acb98aad4&690

战国北方坑口玉环谷纹土蚀沁斑微痕图

 

 http://s1/bmiddle/561c7c5cx748ac8a3f0f0&690

战国北方坑口玉环

 

  http://s15/bmiddle/561c7c5cx748ad135c7ae&690

陕西省西安市吴家坟墓地出土战国龙形玉佩

 

 http://s5/bmiddle/561c7c5cx748ad66a4fc4&690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田家湾村出土元代螭龙穿花纹玉带环

 

 http://s10/bmiddle/561c7c5cx748ae7b5ab29&690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出土西汉心形玉佩

 

 http://s16/bmiddle/561c7c5cx748ae03124cf&690

 红山文化勾云佩皮壳

 

http://s1/bmiddle/561c7c5cx748aeecf30a0&690

河南省桐柏县M1号墓出土玉虎

 

http://s12/bmiddle/561c7c5cxc8d6dcdebd5b&690

河南省桐柏县M1号墓出土的心形玉牌饰

 

 http://s10/bmiddle/561c7c5cx748b0156a479&690

                               广州市象山南越王墓出土西汉玉佩


 

http://s7/bmiddle/561c7c5cx720e5a0be1c6&690

 

    玉璧红山文化

 

    直径12、孔径3.9、厚0.6厘米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碧绿色。器体外缘呈方圆形,内孔呈圆形,两面中部略鼓,边缘渐薄似刃,靠近上侧边缘中部对穿三个小孔。边缘部有一残缺。通体抛光。

 

http://s10/bmiddle/561c7c5cx748f95fe8c59&690

1000倍放大次生晶体

 

    更重要的是玉皮壳上还可以分析出工的痕迹和沁纹的痕迹。因为工和沁纹都是在玉皮壳上进行的,所以不通过玉皮壳的工和沁纹或者与皮壳不符合的工和沁纹,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玉皮壳的状态分析还可以区分籽料上的老外壳——原璞玉皮和真沁之间的差别。这是鉴定老玉新工的很好的方法。
  

http://s6/bmiddle/561c7c5cx748f97996f95&690

1500倍放大次生晶体

 

    玉皮壳还要分生坑皮壳和熟坑皮壳。

 
  首先要从古人如何做玉的工序开始注意玉皮壳的形成。


 

  根据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古人做玉的第一道是开片造型。因为古人的工具原始,开片和造型的过程很慢长,所以就在开片造型的过程中开始了第一次打磨抛光工艺。开片造型和第一次打磨抛光工艺之后,就是用尖物刻出第一次草图来。

 

http://s4/bmiddle/561c7c5cx748f985da773&690

1000倍微显图裂的长合态

 

  在第一次草图的刻工中,又加入第二次抛光工艺。这道工序完成后,通过核可,就正式开始雕刻工艺。

 
  正式的雕刻工艺耗时更久。在雕刻中,又形成了第三次抛光。之后,再通过核可,又开始第四次抛光——全面完成的抛光工艺。这中间还不包括小修小改时的小抛光。古人用双手和兽皮来抛光的,所以在多次抛光过程中就形成了玉皮壳。

 

http://s11/bmiddle/561c7c5cx748f99c49d0a&690

仿品凸起左侧用氯液泡除了

 

    从层次上看,古玉皮壳的底子是经过第一次抛光后形成的,在抛光的底子上开始雕刻,然后再抛光。因此古玉皮壳的层次分析是:抛光-刻工-抛光。刻工在抛光的中间,也就是说,刻工在皮壳的中间层次。特别注意在刻工槽底、洞里拐角处和角落里都是这样的,这是关键之点。


  战国到汉代的古玉皮壳的抛光最好看,估计是当时兽皮的工艺改进了,又加上多次抛光,故战国到汉代玉器的光泽有玻璃光之美誉。

 

http://s8/bmiddle/561c7c5cx748f9c3faac7&690

仿品凸起象晶体

 

    古玉开始时以短线抛光为主,这在红山古玉皮壳中最明显。宋元明清时期,因为抛光半机械化,出现了中线抛光工艺。所以在玉皮壳底子上玉表面就平整得多了,但玉皮壳就开始薄起来了。现在的新玉使用的是一次性大面积机械抛光,因此没有皮壳可言。


  包浆是人的汗迹留在玉表面而形成的,这在开片成型时就开始有了。古人开片成型化去几月几年,这之中天天搓摸玉的表面,汗水留在玉上,包浆就越来越厚。古玉出土后,收藏者把玩盘摸,玉表上又开始留下盘摸时的汗迹,包浆就更厚更润了。几乎所有古物上都有包浆的痕迹。

 

http://s4/bmiddle/561c7c5cx748fa67e24a3&690

仿品凸起象晶体

 

  玉皮壳的桔皮纹有两种:一是抛光时所留下的痕迹;另一种是自然老化的痕迹。古玉皮壳上,这两种桔皮纹有时同时存在,有时只有一种。

  古玉入土后,形成生坑皮壳。生坑皮壳的表象是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侵蚀痕迹有蚀咬坑、沙咬坑、土咬坑等。特别在酸碱土壤和空气环境里.玉色的变化有整体玉色老化和部分玉色变色,这就是沁。
  

http://s5/bmiddle/561c7c5cx748f9d59d114&690

仿品凸起象晶体没了

 

   沁的含义是土里的或空气里的或水里的元素通过皮壳进入玉里而产生的成分变化,进而产生了色变——沁纹。有咎裂处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纹,这在玉皮壳上最先起变化。因气候变化或其它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皮疹纹,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缩纹。

 
  古玉皮壳上的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长时间的变化,形态自然,表里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变化的来龙去脉,所有的变化也有根有据。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壳之中。

 

http://s1/bmiddle/561c7c5cx748fb05a58f0&690

 

    玉猪龙红山文化

 

    10.4,宽8.4,厚4.0厘米

 

    天津市武清区十四仓清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玉白色泛灰。器作卷体兽首形,器体粗厚,首如豸,身似蛇,双目圆睁,吻部前突,口微张,两耳上竖,鼻梁处刻朵道皱褶。通体光素,背部上方有一圆穿,雕刻极其精细,具有红山文化风格。

 

  如果玉皮壳老化了,而玉里肉显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壳不老,都是要注意的。

 
  古玉出 土后,几经把玩,形成熟坑皮壳。把玩过程中,磨去了很多原来的工和抛光痕迹。


 

http://s7/bmiddle/561c7c5cx748fde59f0c6&690

 

    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所埋藏的水文地球化学不同。因此,古玉的次生变化千差万别,形成的次生矿物也不同,不同地区(沙漠、半干旱地区与地下水充沛的地区)古玉的次生变化可以看出,对古玉次生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埋藏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有的只发生褪色作用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有的发生褪色作用(白化)。

 

http://s15/bmiddle/561c7c5cx748fe8f9551e&690

真古玉表层质变并不是烂

 

  现在普通仿品,只经过一次性大抛光,所以工底和角落里显得干涩,尽管有的用泥掩盖作旧,然而泥一洗去新工就原形毕露。

  精仿品也用多次抛光,但终究急工好利,光薄色呛,不可能如古人一样的几年的慢工细活,而且很难形成刻工在皮壳中间的工艺。 
 

http://s3/bmiddle/561c7c5cx748fea594d42&690

真古玉表层质变并不是烂

 

  现代的仿假皮壳工艺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杀、碱杀、石灰杀、硝杀、高压闷煮染、热拈处理、喷沙加热处理等等。最新的是仿桔皮纹、仿象皮纹和仿皮疹纹。


  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

 

http://s7/bmiddle/561c7c5cx748feb5716b6&690

真古玉表层质变并不是烂

 

http://s15/bmiddle/561c7c5cx748ff1bc687e&690

    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所埋藏的水文地球化学不同。因此,古玉的次生变化千差万别,形成的次生矿物也不同。

 

http://s1/bmiddle/561c7c5cx748ffb78eaa0&690

表层做烂仿次生物表象

 

  现代的仿假皮壳工艺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杀、碱杀、石灰杀、硝杀、高压闷煮染、热拈处理、喷沙加热处理等等。最新的是仿桔皮纹、仿象皮纹和仿皮疹纹。

 

  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

 

http://s6/bmiddle/561c7c5cx748ffec614f5&690

表层做烂仿次生物表象

 

http://s8/bmiddle/561c7c5cx749002908dc7&690

表层做的仿包浆<蜡>

 

http://s10/bmiddle/561c7c5cx7490039378f9&690

表层做的仿包浆<蜡>

 

http://s6/bmiddle/561c7c5cx7490074f8385&690

高压注色

 

http://s2/bmiddle/561c7c5cx7490085e7901&690

高压注色

 

http://s1/bmiddle/561c7c5cx74901feb1590&690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真品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http://s4/bmiddle/561c7c5cx74903bd0b553&690

 

    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周身包裹无天无地无层次.且凸起物附着在同一平面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